迁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君王对于国家王朝的掌控力,提升君王自己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实力也是在提升君王自己的实力)。
在古代,首都一般意味着就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王朝的实力。而迁都则对于国家王朝的各个方面影响都很大,所以一般而言,君王是不会要求迁都,但历史上迁都的君王也有很多,他们的迁都就是在于有更多的利益追求。
一、政治斗争的需要。原先首都地区,君王的反对势力盘根错节,关系复杂,而且实力也很强大,并且使用武力进行铲除的代价太大或者没有能力进行武力解决,这个时候通过把君王自己从这个泥潭里摘出去,确保自身的安全了,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原首都的反对势力。比如商王盘庚迁殷,北魏孝文帝南迁,都有摆脱原有贵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巩固自己帝位的斗争需要。
二、经济文化影响力不足。原有首都由于政权起始地的原因,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政权建立后也还是没有迅速发展,而在其它地方则刚好有一个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繁荣的城市。这个时候考虑到经济文化对于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君王也会考虑进行迁都。比如秦迁咸阳,金迁燕京,元迁大都等。
三、地理位置偏远不适合。由于原首都所在地理位置处于国家王朝的地理边缘区域,不利于君王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影响国家发展。比如金迁燕京。
四、受军事威胁比较大。1、原首都地理位置上处于国家地理边缘,容易收到其它国家势力的骚扰和攻击,不利于国家稳定。这时也会考虑进行迁都。比如上面提到的秦迁咸阳,孝文迁洛,都有解除西方北方草原民族骚扰困境的考虑。
五、受战乱影响,原首都残破。原首都收到战争的摧残,已经破损不堪,想要通过维修回来工程量很大,以目前的力量不足以修好,那么换一个完整的城市作为首都更加方便,比如平王放弃镐京,东迁洛阳。
六、就近应对最大敌对势力的需要。由于敌对势力的无法消灭,需要长期进行对抗和关注,因此需要就近召集军队对敌对势力进行随时发动。比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近关注蒙古草原,针对草原发生的事可以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掌握,及时发动攻击和防御。
七、由于原首都面临被攻占,被迫临时迁都。原首都处于敌对势力的军事攻击之下,随时都有被攻占的危险,这时就临时迁往其它城市,当做临时首都,比如李隆基迁蜀,慈溪太后迁陕,国民政府迁渝。
古代君王迁都的原因很多,但最后迁都都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有些这些因素多一点,有些那些因素多一点,最后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王朝的控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