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古代很多帝王戴的帽子前后都会很多串珠子,就像“门帘”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那么皇帝帽子前面的门帘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而这个似“门帘”的东西,就是旒。据史料记载,旒由12寸长的五彩丝绳组成,一共24根,上面穿着玉珠,用来显示戴此帽者的身份尊贵。在古代,皇帝登基的时候一般都叫“加冕”,而皇帝戴的帽子就叫做“冕”,而“冕”的前后的“门帘”叫做“旒”。珠帘叫做“藻”“旒”,从秦朝才有皇帝,皇帝戴的冕,上面的珠帘,就叫做“天子冕旒”,也叫做“天子玉藻”,不是只有皇帝有,从皇帝到庶民都有,珠帘子的数量不同,材质不同而已。珠帘的目的是遮光,所以最早叫做“藻”,水草茂盛遮光,在旌旗上用的叫做“旌鎏”。
冕旒是古代礼冠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只有当朝的皇帝、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佩戴。他们在参加大型的祭祀活动或重要场合时都要戴这种帽子。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同时,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那么为什么皇帝要用12呢?原来,这十二代表的古代的十二种元素。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之间共有十二种元素,所以皇帝头上十二旒,代表着掌握了世间万物,至高无上。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为了端正和约束自己,上朝时,如果看见自己头上的珠帘抖动的厉害就能迅速察觉自己的失态而端正坐姿。皇帝头上的帽子的帘子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质。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不同的场合也有变化。从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个珠子,象征“九五之尊”。把帽子做成倒山字,就是在帽子前后各挂一幅珠帘,保持平衡。前面挂上帘子之后,皇帝看得见大臣,大臣却看不见皇帝的脸,可以使皇帝保持一种神秘感和威慑力,有利于维持皇权。同时,在上朝讨论国家大事时,大臣看不见皇帝的脸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他们阿意曲从,有利于民主决策,还有就是可以约束帝王的举止,挂珠不能摇晃的厉害,这就要求帝王行的稳,坐的正,保持一种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