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门帘”叫做冕旒,它的作用就是提醒皇帝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威严。在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皇帝如果总是咋咋呼呼大惊小怪,难免会让人觉得有失体面。因此,皇帝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冕旒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皇帝只要有一点小动作,分量极重的冕旒就会随之晃动而打在皇帝脸上,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打脸场景,皇帝自然而然就会端正身姿,稳重下来了。
冕旒还可以稍稍挡住皇帝的脸,从而阻挡臣子们为讨好皇帝而进谗言的行为,使其能在其位,谋其职。皇帝作为古代掌握天下臣民生杀夺予之大权的角色,免不了会有很多大臣为了趋炎附势而对皇帝争相附会,而长长那个的冕旒一垂下来,就会遮挡住皇帝的脸,使得臣子们看不到皇帝的脸色。这样一来,臣子们就只能尽心尽力为皇帝、为天下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了。
除此之外,冕旒还是用来遮住皇帝视线的工具。东方朔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意思就是说,做帝王的,在面对臣子时必须要包容小的缺陷,赦免小的过失。因此,冕旒用来模糊皇帝的视线,冕旒两侧垂着的玉珠则用来降低皇帝的听力。
相传冕旒之制在上古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不过此时的制度规则还不大完善,直到周朝礼制的确定之后,冕旒制度才被完善。根据规定,君主、诸侯和卿大夫参加祭祀时需要佩戴礼冠,而在礼冠之中,冕旒是最高级别的,为君主所戴。旒指的就是从冕上垂下来的细穗,均为12寸长的五彩细绳,旒上的玉珠依照朱、白、苍、黄、玄的颜色顺序所缀,及汉朝时旒上所缀已皆为白玉珠了。
这只有君王才能戴的帽子应该是为了彰显皇上的高贵,还有同时也可以保护皇上,让底下的臣子们不容易看到皇上的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