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在后世的评价怎么样?隋朝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隋炀帝在后世的评价怎么样?隋朝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00 更新时间:2024/1/18 5:53:08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杨广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在位期间,连续大兴工役,掘长堑、置关防、营建东都、广筑离宫、开凿大运河、大造龙舟、巡游江都,役使男女数百万。

后世对他“劳民伤财”“虐用民力”进行批判,然而自近代以来不少人为杨广翻案,使隋炀帝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争议的帝王之一。

“炀”是唐朝给杨广的谥号,后世批判隋炀帝,大多批判他“矫情饰行、阴谋夺嫡、弑父屠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虐用民力、好大喜功、滥用权威”。

在各种各样的文学、戏曲中更是把隋炀帝的形象夸大歪曲,致力于把隋炀帝塑造成一个商纣式的“逆天虐民”及“色中饿鬼”的形象,使之高度契合“炀”的谥号。

然而,唐修隋史,修史者主观上的政治倾向性已经根深蒂固。

已故美国隋唐史专家芮沃寿教授认为,“儒家修史者对隋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

而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隋炀帝的形象更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魏晋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即位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他放弃北魏西周军事化的政治体系,实施文治,采取了若干政治措施,把关陇本位的政权,与山东社会文化体系融合。

虽然军事上关陇贵族是征服者,但在典章文物方面,隋文帝选择了保有汉威传统文化体制,废六官,依汉魏旧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隋文帝把隋朝经营得无比富庶和强大。

“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中外仓库,莫不积盈”,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炀帝从其父亲隋文帝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政治上大一统,经济上富足的大隋王朝。

也就在这雄厚的基础上,隋炀帝杨广开始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功业。

一:营建东都,广筑离宫

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临幸洛阳后,发布了营建东都的诏令,详细述说了营建东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营建东都的首要原因,是刚刚平定的汉王杨谅的反叛。

由于京师长安“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汉王悖逆,毒被山东”。

山东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曾长期受东魏、北齐统治,入隋后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广大的山东地区仍存在很强的离心力。

不仅如此,江南形势复杂更超山东,灭陈后,亡国的江南人士对被人心怀恐惧,离心力更强。

虽然江南地区的全面反叛被镇压,但根本上没有铲除江南豪族势力,江南地区的变乱时有发生,成为隋王朝的隐患。

炀帝诏令中“况复南服遐远”之句,说的就是京师长安对江南有鞭长莫及之感。

面对着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形势,隋炀帝决定建都洛阳,是为了中央更好地控制南北,巩固国家的大一统。

二:开凿大运河,巡幸江都

虽然炀帝因在建城、建宫时穷奢极侈而受到严厉的指责,但他开凿运河的工程是最受儒家史学家痛恨和批判的目标。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几乎在命令营建东京的同时,又“发河南诸郡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凿大运河的工程。

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挖北至涿郡(今北京市)的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形成了贯穿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

开凿运河和营造东都一样役使了百万人民,使役夫相继死亡。

运河开成后隋炀帝又大造龙舟游江都,耗费了大量钱财,说是“劳民伤财”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人们通常把开凿运河与隋炀帝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一网络是他的父亲隋文帝开始建造的。

甚至更早的时候,北魏孝文帝已经提出了修大运河的设想:“魏孝文帝告李冲:‘欲自邺通渠于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

北魏孝文帝称之为“此乃军国之大计”,连钱穆先生也如此评价杨广开运河:“则北魏孝文亦已先有此意,至隋炀而实现。此乃为贯通中国南、北两方新形势之伟大工程也。”

可见,大运河的修建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并非隋炀帝为了一己私欲而心血来潮所做的惊天工程。

但大运河和营建东都同时进行,显然急了些,人力和国力都不堪重负。

三:三征高丽,帝国崩溃

高丽即立国于朝鲜半岛及辽东近三至四百年的之久高句丽王国,因其王朝贡于中国,被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王朝封为高丽王。

按照中国传统的华夷体制,藩国必须向宗主国朝贡,否则就是失礼,就要兴师问罪。

然自隋朝建立以来,高丽王从未入隋朝见,北巡榆林之时隋炀帝曾警告高丽使者:“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如若不朝,必将民巡行彼土。”

但高丽王置之不理,在隋炀帝二巡扬州(610年)时,在江都宫接见四方朝贡使者,却唯独未见高句丽使者的到来。

高句丽的不朝激起了炀帝君臣的极大不满,此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正式下诏讨伐高丽,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傲自大、军事战术不当、人民厌战等原因,第一次大征高丽失败。

隋炀帝的惨败致使他威信大降,不仅损兵折将,还引起天下骚动。

常年连兴大役、征调民力,民众“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迫,救死萑蒲”,兵徭役征使农民难以忍受,一场反隋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序幕,这是隋炀帝征辽最严重的后果。

然而,隋炀帝为了完成其“大业”,不顾天下起义军竞起的严重局势,为了挽回面子,在大业九年(613年)下诏征天下兵集涿郡,修缮兵器,准备二征高丽。

“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这一次征辽原有军队兵员已不敷需要,而募集平民,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然而,这一次征高丽,却是以贵族杨玄感的造反而失败。

在隋文帝亲征高丽之时,“会杨玄感作乱,反书至,帝大惧,即日六军并还。”

为了应付杨玄感的反叛,隋炀帝不得不马上停止正在进行中的对高句丽的全面进攻,令各路军回返平叛。

于是,隋朝百万大军又一次无功而返,隋炀帝第二次亲征又遭到失败。

杨玄感的起兵,标志着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大分裂,分化出反对隋炀帝的集团,从而使反对炀帝暴政的斗争掀起新的高潮。

在这样的国内局势下,民心厌战,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的第三次征高丽仍是无功而返,而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是隋炀帝无法控制的了。

因为隋炀帝的绝对权威出现动摇,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以大隋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华夷朝贡体制行将崩溃。

隋王朝也由极盛转为败亡,征高丽之役成为隋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隋炀帝一生荣辱的转折点。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王随:北宋时期宰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王随(约975~1039年),字子正,河阳(河南孟县)人,北宋宰相。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真宗时,以给事中知杭州,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竟明大法。曾为长水子璇禅师之首楞严义疏注经作序,并删次《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为《传灯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间,出任

  •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

  • 刘备称帝时有三个人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只有三个大臣反对,结果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丕终于按捺不住寂寞,强迫汉献帝将皇位传让给他,延续400多年的大汉朝终于灭亡。而这个时候也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要知道刘备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个打着匡复

  •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

  • 历史上高湛禅让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齐武成帝高湛,北齐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年纪轻轻不到30岁(29岁),就把皇位禅让给儿子高纬,自己当上太上皇,这是一件让人不太理解的事情。有人说,高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厌倦了当皇帝的生活,丢下国事,想一心一意去淫乐。不过这

  •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嬴政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确切地说,赵高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嬴政的尸体运回咸阳的。有人会说嬴政的尸体是混在咸鱼车周边,才被顺利送回都城咸阳的。其实用鱼车的方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细说如下:首先,赵高何许人也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和出了名的宦官。当然

  •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围攻平凉。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军队与百姓的伤亡,图海采用先震慑后劝降的策略,在周培公的帮助下,成功迫使王辅臣投降,拿下平凉城。那图海是如

  • 乾隆让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这里边有什么政治危机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乾隆来说,其实没啥政治危机,他只是遵循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所颁布的一道谕旨:“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

  • 刘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 刘备为何没有回到成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有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役。两军势均力敌,东吴主将为儒将陆逊。此战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蜀国的有生力量几乎损失殆尽。由于此战打了将近大半年,所以东吴的兵马

  • 文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云人物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也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舒县人。他在年少时就十分喜欢读书,之后在担任郡县官吏时受到提拔,汉景帝时期他担任蜀郡守,成为了蜀地的“最高长官”,而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