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后世对朱高炽冠以"仁"为庙号,是不足为奇的?

为何说后世对朱高炽冠以"仁"为庙号,是不足为奇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54 更新时间:2023/12/16 22:20:12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啥能名垂青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大智若愚朱高炽,心怀天下太子爷

众所周知,朱高炽贵为皇帝朱棣的嫡长子,然而他却不曾继承朱棣身上的骁勇善战,在外形上朱高炽显得有些笨重,气虚体胖,个子不高,长相平凡,还由于“腿脚不便”的原因,一次战场也没上过。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朱高炽以外,朱棣还有一个儿子,他便是朱高煦

儿时的朱高煦因为调皮犯了错误,被母亲惩罚,哥哥朱高炽见状立刻为弟弟求情,可顽皮的朱高煦面对母亲的鞭打非但没有丝毫悔过,更是向为自己“说情”的哥哥恶语相向,他认为朱高炽只是在长辈面前惺惺作态,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自己;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十分的好斗,一次在与朱高炽比武时,朱高煦不顾哥哥身体状况狠狠的将其踹倒,十分不留兄弟情面。

由此不难看出相比于哥哥朱高炽的仁义当先,忠厚老实,朱高煦的好斗与善权似乎更符合当太子的这一标准,因此起初的朱棣更倾向于朱高煦。

然而朱高炽忠厚仁义,心怀天下的性格博得了眼光更加独到的朱元璋的青睐。据史书中的记载,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孙朱高炽十分器重,甚至和朱标夸赞朱高炽博览群书有君子气度,并且天性忠厚善良为人方正,善于守承诺,治理百姓。并希望朱标一定要器重朱高炽,他认为有朱高炽在大明江山必会稳守,而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也验证了朱元璋对朱高炽的正确预判。

尽管有着朱元璋这样强硬的“后台”,并且居于储位多年,执政经验丰富,深得大臣以及百姓之心,朱高炽却依然不受父亲朱棣的宠爱,特别是在即位一事上,朱棣似乎犹犹豫豫希望有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个时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成功助其一臂之力。

尽管对儿子有看法,但朱棣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是十分喜爱,朱瞻基有勇有谋,因为朱瞻基的原因,朱棣最终将权力交付于朱高炽之手,自此朱高炽一心为民,开了自己名垂青史的“皇位”之路。

02朱高炽--承上启下,无人可比的功劳

“为帝十月,监国二十余载”。世人只知道朱高炽从朱棣手中接过重任后,在皇位仅仅十个月,然而却漏掉了很重要的一点,朱高炽早已监国二十余年之久,朱棣在位时对于国事向来是亲历亲为,曾多次御驾亲征,在朱棣不在都城的时日里,朱高炽自然要担当起“一国之君”的职责。

在朱棣御驾亲征期间,朱高炽深知守好北平的重要性,当时北平地区的兵力将老弱妇孺全部加齐也不过万人,朱高炽仍然可以稳定北平内民心,众人积极守城池,在作战上,光靠“仁义”是远远不够的,朱高炽有自己的大智慧,眼看着“军事高手”李景隆带军攻打北平,人手不够的朱高炽选择向城墙泼水,这样的操作加上寒冷的天气,使城墙迅速结冰,这一招成功的拖住了敌军前进的步伐......

朱高炽不仅监国有方,并成功为大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贤才志士,朱高炽向来广纳谏言,都说朝中人员需要八面玲珑,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亦是需要处理好与“掌权者”的关系。

当时很多朝中的大臣,即便是有了与皇上不同的看法,或者是意识到了皇上的错误,也向来是敢怒不敢言,朱高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立刻做出了改正的办法,他专门为大臣颁发银令为的是,朝中的大臣有谏言的胆识,树立朝中清风。

另外他十分看重为官者自身的能力,对于有才能,受百姓爱戴的官员,朱高炽向来会给予其更高的职位,同时朱高炽还有着十分开阔的眼界,在自己正式即位后,朱高炽开始为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他宣布了年事过高的大臣需“退隐”,为更多年轻且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当然从朝中“隐退”后的大臣,也受到了朱高炽的优待,这样为民为臣的君主,可以说是千古无二。

不仅如此朱高炽在监国期间还能够为前方作战的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补给,朱棣能够放心的在漠北征战也是因为有朱高炽坐镇后方的功劳。

03朱高炽:一心为众,“仁”爱当先

如果说官场在朱高炽的治理下,愈发的成为国家强有力的后盾;那么在民众身上,朱高炽依旧赢得民心,底层的百姓想要有所作为向来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朱高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平民百姓也能施展自己的拳脚,朱高炽制定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中,南方的学子由于各种因素,常常能够大放异彩,为了公平起见,朱高炽重新规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划分法则,让更多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考生都能大放异彩。

面对凤阳的水灾,朱高炽选择免除赋税,大开粮仓赈灾,垦荒效果不佳时他会亲自亲历亲为安置2000多名百姓迁徙别地,在朱高炽正式即位后,为了确保税收的合理性,朱高炽更是常年派人考察百姓的生计,以此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靖难守北平,永乐盛世有他一半功劳,洪熙休养生息,宣德子承父志才有了仁宣之治一人影响三个朝代,后世冠以“仁”为庙号,自然不足为奇!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一夫一妻"制?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坚守“一夫一妻

  • 唐太宗的"天策上将",是个什么样的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李世民,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能文能武,著名的“天可汗”,“天策上将”,那么这个“天策上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呢?理论上来说,这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权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并且

  • "卿子冠军"宋义:预测项梁之死,却被项羽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义,昔日被秦始皇剿灭的六国残存宗室,趁此机会起兵复辟,开启了秦末乱战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股势力军力最强,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即楚汉之争。但刘邦、项羽等人并非下面要讲的主人公,今天要说的是曾经死在项羽刀下的宋义。宋义本是楚国令尹,楚国被

  • 有哪些事可以证明,严世蕃的确是个"鬼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严世蕃算是个奇人,他是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但父子二人长得并不像。严嵩眉目疏疏,声洪而尖,而严世蕃长得短颈肥白,是个大胖子,其中一只眼睛还有疾病。虽然长相不佳,但严世蕃智商奇高,在历史上一直有“鬼才”之称,可惜他的聪明并没有用在正道上,最终落得惨死的下场。严世蕃生于高官显贵之家,父亲严嵩是嘉靖朝掌权时间

  • 东汉存在时间长达200多年 东汉为何会出现"儿皇帝"登基的现象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风云人物

    200多年的东汉,为什么尽是小皇帝当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其最后一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被儿子启继位为“夏后”,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这里所谓的“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

  • 陈宫智谋怎么样?在三国排第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风云人物

    标题:陈宫智谋在三国排第几?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其中陈宫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谋士,他的智谋备受赞誉。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一、陈宫的生平陈宫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曾经担任过曹操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乱世中立足。后来,他又为吕布效力,

  • 东果格格是谁?是努尔哈赤为了纪念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风云人物

    标题:东果格格:纪念努尔哈赤的忠诚之女首段: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努尔哈赤。他建立了后金政权,统一了满洲地区,为后来清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位伟大领袖的身边,有一位忠诚的女儿,她就是东果格格。今天,我们来讲述这位传奇女子的故事。正文:东果格格是努尔哈赤的长女,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

  • 刘肥一共有几个儿子?为什么都是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风云人物

    标题:《刘肥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是王?》一、引言刘肥,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皇帝,他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是王呢?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通过查阅真实资料,探讨刘肥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是王的原因。二、刘肥的生平简介刘肥(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54年),字彪,汉武帝的孙子,汉景帝的儿子。他是西汉时期的

  • 沈万三是如何经商的?有什么赚钱口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风云人物

    标题:沈万三赚钱口诀——历史资料分析沈万三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商人和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和成就备受人们的关注。那么,他是如何赚钱的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沈万三赚钱的口诀。首先,关于沈万三赚钱口诀的说法,历史资料中有一些记载。据史书记载,沈万三之所以能够赚到大量的财富,主要是因为

  • 胡昭:汉末三国时期又一位"孔明",曾救过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说到“孔明”,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孔明,他就是隐士胡昭。胡昭,字孔明,与诸葛亮相比,行事更为低调,虽然曾受邀出山,但拒绝入仕,始终过着隐居乡野、潜心书法的日子。史书上关羽胡昭的记载很少,但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谋略不输诸葛亮。胡昭是颍川人,颍川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