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83 更新时间:2023/12/20 22:41:35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职官致仕。宋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为长啸公。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卒,年八十一岁。谥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范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同乡好友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著名史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镇十八岁之年,即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偶遇成都知府薛奎,接谈之间,赏识其才,惊谓“此乃庙堂之人也!”遂聘至官舍为子弟讲学授课。范镇却不因此就稍有傲气,他坚持独自步行进出,既不乘车坐轿,亦不许迎送,如此一年有余,守门人尚不知他乃府台上宾。后来薛奎还朝,随带范镇入京,欣然向人夸示在蜀中“得一伟人”,并预言范镇“将以文学名世”。果然范镇赋诗论文,迅即蜚声京华。被评为像马相如、陈子昂那样;一出剑门即表仪一代,领袖百家的人物。时京都有宋庠、宋祁兄弟,皆以文扬名,至观范镇文章,甚觉钦慕,自叹弗如,并与之定为布衣之交。

为人处事

不久范镇举进士、礼部奏为头名,因为他不愿意在唱名时首先站出来,欢欣雀跃,陈述自己乃状元,有煞“风景”,仅授新安主簿.继升东监直讲。数年之后,为宰相庞籍荐升直秘阁、开封府推官等职,旋升起居舍人,知谏院。范镇胸襟开阔,洞察力极强,在政坛上一贯有高处着眼,大处着力的作风。时有奏章上疏论政,主张官吏,军权酌取其“中”,反对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和质量赢劣的庞大军队;兵、民、财三个系统亟须通气协调,不要互不相知,各行其是;特别要赏民、养民以增强国力,方能有效抵御外侮。不然“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等等,敢于直言不讳,而又深切当时现实。

直言不讳

仁宗皇帝赵祯在位多年无嗣,嘉祐二年(1057)突然发病,群臣惊虑,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希望赵家及早选定二位储君,以安人心,而赵桢总想自己能有一个亲生儿子来消受这万里河山,故不愿过继太子。民间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相传;拥立之事,牵涉到政治集团的宗派斗争,但失败,身败名裂,故群臣又都“莫敢先言”。惟范镇下决心,纵然掉脑袋也应“死于职”,不愿死在来争夺皇位乱军之中。他三次面见仁宗陈述争论,十九次上奏本章。力述立嗣理、由“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仁宗因此怒恼,范镇知谏院职,改集贤院修撰。后来他累申前议;文得韩琦等共同努力,帝始定赵曙继嗣。至邵位,英宗欲拜范稹为幸梢,但他又反对追尊赵曙生父为“皇考”,遂迁翰林侍读学士,次年出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

贷粮救灾

时值陈州饥荒,饿殍遍野,他上任三天毅然下令贷钱三万余贯、贷粮三万余担救济灾民。范镇此举事先未经朝廷获准,以致监司急迫追查,他只得上书自劾辞官;帝下诏恕其过。殊知是年陈州丰收,官府所发钱粮如数收回。熙宁元年(1068)神宗赵顼继位,范镇迁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读、旋知通进银台司相当于门下省。

反抗变法

次年,王安石正进行变法改制,实行了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范镇站在司马光等人的立场上,竭力反对新法,曾五次上疏反对新法,在疏中指斥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王安石看到奏疏,十分气愤,连手都颤抖了,亲自起草诏书,痛斥范镇。范镇便以户部侍郎的官职致仕退休。范镇临行前上表谢恩,仍坚持己议,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神宗“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退休后,苏轼前往祝贺,说“公虽退,而名益重矣!”范镇十分难过,认为“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整天与宾客一起饮酒赋诗。后苏轼获罪,投入御史台狱,官府急于向他索要与范镇的来往书信文章,范镇还是上书辩论救助苏轼。久而久之,范镇被迁移到许州居住。

走访山水

范镇居成都期间,曾东下长江,出三峡,游荆湘,直至京城汴梁,遍访名山大川,作诗三百多首,佳作不乏。如《游昭觉寺》。“炎蒸无处避,此地忽知寒。松砌行无际,石房禅自安。鸳鸯秋沼涨,蝙蝠晚庭宽。登眺见甲舍,衡茅半不完。”作者以热冷对比,远近相衬,勾勒出成都昭觉寺一幅清和图景。万松散凉,石屋人静,似有阵阵仙风飘送人间,不胜悠然。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谓“语谈而味终不薄”。如《仲远龙图见邀学射之游先寄五十六言》:“几年魂梦寄西州,春晚归逢学射游。千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风雨收。指伪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帜旆拥邀头。”“仲远”是蔡延庆的字,时知成都府。“学射”即学射山(今成都市磨盘山)。可以想见当年学射山骑射比富场景,人涌曲扬,盛况空前,写得来情景交辉,格调雍容。

与司马光

司马光同礼部尚书张存三女结婚。婚后,司马光常常不进卧室休息,独身在书房里过夜,且头枕木枕。一日,司马光的好友范镇来访,夫人便将自己独守空房之事讲了出来。司马光当着好友的面只好讲出实情。他说:“食君之禄,为君之臣,理应为国效忠,为民尽力。我怕自己只图享受,忘了国家的忧患;只图当官,忘了百姓的疾苦。便让木匠用圆木给我做了枕头,每当它一滚动,我就会从梦中惊醒。然后静坐书案前,想想当天哪些事情没有办好,以便第二天补救。我觉得,只有时时刻刻挂民在心,战战兢兢当官,才能不负朝廷。”夫人张儒秀听了十分感动,说:“既然君实为此忧国忧民,就是守一辈子空房,我也心甘情愿!”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司马光“头悬警枕,忧国忧民”的故事。

范镇与司马光相得甚欢,议论如出一口,而且约定生则之为作传,死则之为作铭。后来,司马光为范镇作传;司马光死后,范镇为司马光作墓志铭。史书记载范镇清白坦荡,待人以诚,恭俭慎默,从不褒贬评论他人。遇到重大问题时镇静从容,态度柔和而语气庄严,即使在皇帝面前也能坚持己见。《东斋记事》共六卷,《宋史·艺文志》记作十二卷,马端临《文献通考》记作十卷,但上达两个本子早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中所收条目,分类编辑,共为五卷,再加上江少《事实类苑》、曾忄造《类说》中的有关条目,总计有六卷。中华书局1980年9月出有汝沛点校的《东斋记事》五卷及附录。

范镇与司马光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又与司马光反复讨论诘难,书信往返数万言。他们从前在秘阁任职时,只是在议论乐律方面见解不同时,就用下棋来决胜负。司马光(字君实)没有取胜。过了二十年,司马光在西京洛阳。范镇去看他,别的书都不带,只带从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他们争论的问题好几天都没有解决,又以投壶来决胜负。这次范镇没有取胜。司马光高兴地说:“大乐(即太乐,掌使乐人之官)还魂了!他们二位讨论乐律为什么以下棋、投壶这类游戏作为结束呢?这是为了平息自以为是的傲气。这种傲气很难平息,只有虚心才能看清道理。如果争论激烈,用词尖锐,则宜暂时停止,稍待双方心平气和下来,这样是非就会自己明白。所以,人们只知道用言语来进行的辩论,而不知道不用言语的辩论才是最好的辩论。如果有人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为它是攻不破的,那么有智慧的人代代都会出现,就留待后人去评说罢。

晚年生活

元丰八年(1085)哲宗赵熙即位,废新法,起用旧臣,拜范镇端明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而且朝廷打算以他为门下侍郎,他已年近八十,加以从孙范祖禹劝阻,未就职,遂改提举崇福宫以银青光禄大夫再次致仕,赠蜀郡公。范镇尚通晓音律,曾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受诏与刘几行考定大乐。范镇以为“定乐当先正律”,访考采用多种必要工具,制作律尺,龠名、升斗、豆区、躏斛,正待访求真黍尺,最后定准黄钟。不料刘几却袭用仁宗时李照改定的音准,再加用四清声,就前去抢功报喜。第二年铸成全套黄钟。哲宗君臣们举行盛大的观听典礼。范镇不悦,曾向人申言此乐为刘几所为。大乐合成三日,即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范镇忽然病故,享年八十一岁。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文。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宋徽宗和宋钦宗回到南宋 他们能够将赵构赶下台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对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真的就能把赵构赶下台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南宋开创者宋高宗赵构,他之所以会在建立南宋之后,强力支持对金国实行和谈政策,其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赵构知道南宋真的再也无力和金国对抗了。双方不论从军事实力还是国立来看都天差地别。当时整个南宋政

  • 陆瑁:三国时期东吴官员,爱好学习,信守情义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陆瑁(?―239年),字子璋,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丞相陆逊之弟。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吴郡陆氏。爱好学习,信守情义。孙权曾因为公孙渊巧诈反复而意欲亲征公孙渊,陆瑁两次上疏劝谏,孙权乃止。赤乌二年(239年),因病去世。人物生平好学守义陆瑁(?―239年

  •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严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学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

  • 历史上蓝玉的能力怎么样?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众所周知,蓝玉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也被誉为明朝中期的第一武将,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蓝玉是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妻弟,因为跟着姐夫而从军立功。在常遇春的栽培下,蓝玉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多次出征漠北,大败北元,给予其沉重打击,为明朝解决了一个重大威胁。那朱元璋为何以谋

  • 安庆绪弑父的原因是什么?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安史之乱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安庆绪弑杀自己的父亲安禄山,《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明确的记载。《旧唐书》说:“庆绪立于户外,庄持刀领着李猪儿同入禄山账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禄山眼无所见

  • 有哪些与胡综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人物

    胡综(183年-243年),字伟则,豫州汝南郡固始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擅作辞赋。少年避难江东,十四岁时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在吴郡与孙权一起读书。之后陆续任职金曹从事、鄂长、书部。东吴将领晋宗弃吴降魏,胡综与贺齐生擒晋宗,加官建武中郎将。建安

  • 周玘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义兴阳羡人,西晋官员,西晋末年支持司马氏的江南士族首脑,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周玘纠合江

  • 祢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祢衡“少有才辩”,因“好矫时慢物(喜欢指摘时事、轻视他人)”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毒舌”。建安初年,“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年方弱冠的祢衡闻讯赶往许都,途中精心设计并制作出一张张扬个性的名片。在许都呆了一段时

  • 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大明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他是大明开国名将沐英的第十一代孙子,在崇祯元年的时候,第十二代黔国公沐启元暴毙而死,在同年十月份的时候,便由其年仅十岁的儿子沐天波来继承爵位,并担任云南总兵官,领征南将军印,开始了为镇守云南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其所处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处

  • 张皇后为了抢走李豫的太子位,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762年-公元779年在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肃宗在大明宫宣政殿举行了盛大的册立太子典礼,册封皇长子李俶为皇太子,并为其改名叫李豫。这让唐肃宗的正妻张皇后极为不满,张皇后也有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