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立制度,不杀谏官。朝野文臣都可上奏章。
臣工悦见皇帝批复后的奏章。君臣意见不同,或相互理解存在问题,仍可继续上奏探讨。臣工有时嘲讽朝政,文宁顶撞皇帝,只有降级去职,闲置待补的处理,决无杀头的风险。
有的大臣想做学问,借故招致付闲,奏事采用激烈。
北宋君臣感情关系比较亲和,力求诚实信用。有的大臣以忠谏外放降级还喜不自胜,续表陈情仍可还朝。
总之,北宋君臣友爱,以国家事业为至关重要,君无害臣之心。
北宋从开国皇帝赵匡胤算起,共有9个皇帝,诚如题主所言,脾气的确是个个好,而且是一个比一个好。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脾气有两面性。好脾气,自然讨人喜欢。但脾气太好,往往遭人欺侮。坏脾气,则不讨人喜欢,但也没人敢惹他欺他。北宋皇帝也是人,在他们好脾气的影响下,北宋王朝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亡朝命运。赵匡胤在创建北宋之初,就以“杯酒释兵权”的形式,为后人立下了百年不破的规矩。这样一来,朝中武将一个个解甲归田,废了武功,北宋国防力量遭到空前削弱。北宋历代皇帝的好脾气,受到了周边邻国的欢迎,久而久之,养成了那些游牧民族胆大妄为的习惯,竞敢跑到北宋来挥拳敲诈,最后发展到把北宋二任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当作阶下囚。在此笔者不得不说,这就是北宋皇帝脾气好带来的惨痛代价。
宋仁宗能算是宋朝数二的皇帝吗?
宋仁宗其实啥也不会,只会做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是“诸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但会做皇帝,就一定是皇帝的样板了!说来,这个“样板皇帝”就是传说中狸猫换来的太子。
宋仁宗明道元年,宫里死了一个前朝的老妃子。这样的小事,当皇帝和当太后的自然不会太在意,刘太后吩咐按一般宫人的礼仪在宫外替这位妃子治丧。宰相吕夷简正好在旁边,却极力建议要厚葬,把丧礼办得隆重点。刘太后有些不以为然,吕夷简说:“太后如果不想您家里的刘氏族人今后有好日子过,您尽可以不听我的话;如果您为自己的族人考虑,那么丧事一定要隆重。”
话说到这份上了,刘太后也不能不加以考虑,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吕夷简一眼,就让吕夷简去操办这件事。吕夷简果然把这个李宸妃的丧事办得规格超乎寻常,而且他还密令经办人员,用皇太后的服饰替李宸妃装敛,用高档的水银保持尸体的完好。
这一切,当时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吕夷简是小题大做。
第二年,刘太后也死了,宋仁宗跟母亲的感情很深,哭得很伤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却告诉他:刘太后并不是你真正的母亲,你的生母是去年去世的那个李宸妃。而且,更有人说,李宸妃是死于非命的,言下之意,是指刘太后害死了李宸妃。
自己活了这么大,贵为天子,居然连生母是谁都不知道,宋仁宗的感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对刘太后的哀悼,转而变成怨恨,他亲自来到安葬李宸妃的地方哭拜祭祀,尊这位去世的生母为皇太后,然后,又迅速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家人的府第,要彻查李宸妃的死因。
山雨欲来风满楼,搞得东京汴梁的朝野都惊心动魄。
追查工作做得很仔细,最后到了开棺检验的地步。到这个时候,人们才佩服吕夷简的先见之明,他是知道内情的呀!
当宋仁宗哭着打开生母的棺材时,却见生母穿着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银的养护下肤色如生,没有毒杀和谋害的痕迹,可见刘太后害死李宸妃的传言是假的。宋仁宗这才下令撤去包围刘府的兵丁,并且也到刘太后灵前焚香祭拜,对刘氏族人仍然恩宠有加。而李氏族人当然就更加鸡犬升天了:李宸妃的弟弟原本是个衣食无靠的小工匠,自从被皇帝认了娘舅,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使相”,也就是荣誉宰相的位置。
那么这两个母亲和一个儿子的恩怨情仇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狸猫换太子”的蓝本。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元人的杂剧《抱妆盒》,后来几经演绎。在小说戏曲里,李宸妃生下了皇子后被生不出儿子的刘皇后调包夺走,刘皇后还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皇子,诬陷李宸妃生下了妖孽怪胎,将她打入冷宫。后来,包拯包青天审理此案,终于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然而,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相的。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刘娥刘太后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她虽说深得宋真宗的欢心,万千宠爱在一身,但却苦于没能替宋真宗生下一个儿子。要知道,在封建体制下,“子以母贵”与“母以子贵”是相辅相成的,哪怕贵为皇后,也只有替皇帝生下太子才是最根本的靠山。问题是她却怎么也生不出儿子!
现在又该说说另一个女人,也就是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故事了。李宸妃是杭州人,杭州自古也是出美女的地方,而李宸妃最开始的身份只是刘皇后身边的一位普通宫女。有一次,宋真宗来到刘皇后宫中,一时性起,就把刘皇后的这位俏丫头给“幸”了,这事儿在古代,即使发生在百姓人家也很普通,并非现代人想像的男主人把女保姆给睡了那么严重。宋真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的这么一下,一炮成功,李氏怀上了日后的宋仁宗。孩子生下来后,刘皇后就把孩子据为己有,当作了自己生的孩子,李氏呢,因为自己地位低下也不敢有意见,默默地让在一旁。这事儿,宫里宫外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吕夷简就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所以仁宗一直以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的亲妈,史书上记载,他从小就叫刘娥为“大娘娘”,叫另一个养母杨淑妃为“小娘娘”,而没有想到宫中还另有一位地位低下却是真正的亲生娘。
真宗死的时候,仁宗才12岁,12岁的孩子当然处理不了军国大政,于是就由刘皇后现在应该叫刘太后了垂帘听政。年号也改成了“天圣”,天上的天,圣人的圣,把字拆解开来就是两个圣人,意思是皇帝与太后两人共同当政。当然了,由于仁宗年少,其实还是由刘太后一人当政。后来,年号又改成了“明道”,所谓的“明”也就是“日月并行”之意,也是为了强调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合法性。于是,这段太后垂帘的时间居然长达11年。
在对待李宸妃的问题上,刘太后确实是有些私心的,她命令李宸妃去给过世的真宗皇帝守陵,用隔绝亲生母子的手段,来确保自己权力地位的巩固。当然了,刘太后从本质上说还是善良的,也没有做出太过分的事情,知道内情的人也都畏惧刘太后,没有人敢对仁宗说出事情的真相。
仁宗在不知道自己生母的情况下,与刘太后感情一直很好,刘太后病重的时候,仁宗日夜守在她的病床前,直到她去世。遗憾的是,刘太后错失了一个机会,没有在最后的时刻亲口告诉仁宗他的生世之谜。于是就险些翻船,出现了前文所说的紧张一幕。
非常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方的辽国也发生了这么一桩两个老妈抢一个皇帝儿子的故事,那个故事的情节更加狗血:辽圣宗驾崩后,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拥立年仅16岁的辽兴宗即位,但问题是辽兴宗也不是她生的,而是一名叫萧耨斤的宫女所生。萧耨斤可没有李宸妃那么好弄,辽圣宗还没有咽气,她就当面辱骂萧皇后:“老娘们儿这回再也没人宠你了吧!”等到亲生儿子一当皇帝,这位亲妈就联合一些大臣推翻了养妈也就是法定的太后,然后自己封自己做了太后。但是,辽兴宗也是从小由萧皇后抱养大的,两人感情很深,萧耨斤嫌皇帝儿子跟自己的感情还不如跟养妈亲,于是她又想着要废掉皇帝儿子立另外的儿子做皇帝,皇帝儿子终于忍无可忍,把自己的亲妈给抓了起来,打进了冷宫。
宋国和辽国的两个皇帝如果能够交流一下经验,就可以发现宋仁宗做得毕竟比较人性化,两个妈妈一视同仁,亲娘生,养妈养,生养之恩其实是一样重的。在现实生活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我们当然是碰不到的,但生母养母并存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可能还会碰到,宋仁宗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李宸妃被追封为太后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开封城内到处都在议论刘太后的短处,其中有不少人想秋后算帐把刘太后彻底扳倒。宋仁宗出来说话了:“好了,好了,这一个多月来,大家对刘太后的事已经说得不少了,大概也说够了吧。她操劳国事20多年,难免会有许多失误,如今她已归天,我们不能只说她的短处,也应该记得她的辛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大家不要再说了,还是一切向前看!”皇帝的诏书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后世称他为仁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这么尘埃落定了,但作为一个在太后羽翼下生活了十多年的皇帝,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宋仁宗的后半生烙下深深的印记。这位皇帝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文弱的,在他的朝廷里,始终有一批强势的大臣,吕夷简、夏竦、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张方平、包拯……以至于后来文彦博甚至说出了大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名言;而在他的后宫里,他也吃不消他的郭皇后,甚至还挨过郭皇后的一记耳光。尽管郭皇后因此而被废,但他想立他所宠爱的张贵妃为皇后,却因大臣的普遍反对而只得作罢。不仅如此,他想封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这样一个虚职,也遭到群臣的猛烈攻击,而一波三折。
据说,有一天,宋仁宗上朝去,张贵妃送宋仁宗到殿门口,嘱咐说:“官家(宋人对皇帝的称呼)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宋仁宗不要忘记下诏封张尧佐为宣徽使,宋仁宗连连说:“放心!放心!”但到了朝堂上,大臣一致反对,包拯说到激动处,甚至唾沫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倒也没有一意孤行,只好收回了成命。等到宋仁宗下朝回到后宫,张贵妃迎上前来听消息,宋仁宗不耐烦地说:“宣徽使,宣徽使!你不知道朝廷里还有一个包拯在当谏官吗?”张贵妃说:“你是皇帝,出口为敕,谁敢不从?”宋仁宗这会儿就更加自觉了:“凡事必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皇帝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的!
这则故事记载于《庶斋老学丛谈》中,另一本书《清波杂志》中也有记载,由此可见,宋仁宗的文弱虽说是性格使然,但其中也颇有些自律的成分。他从小在刘娥的严格要求下,没有养成皇家子弟那种作威作福的骄横之气,却养成了好学深思,通情达理、依法办事的好脾气。正因为这样,大宋朝的文人政治制度在他手里得到了完善,文人的开明政治发挥到了极致。仁宗时代的宋朝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许多故事都取材于这个时期,包括至今仍被反复演绎的“包公戏”,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在民族记忆中的位置。
宋人周正夫曾经评价仁宗皇帝,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北窗炙录》卷上),而著名的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也曾经在经学史课堂上说过,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可能更值得尊敬。貌似无所作为的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下相对理想的文人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要感激那只子虚乌有的“狸猫”。
个人以为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主要看从哪个方面来看,如果从人格方面而论,别说宋朝就是把封建社会的所有朝代都算上,宋仁宗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若以文韬武略来看,就如同仁宗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只能算作中人之姿!
宋仁宗(1010年5月30日-1063年6月20日)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1063在位),由于登基之时年级尚幼,所以在前面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到1033年宋仁宗才开始亲政。
群星璀璨的时代作为帝王,宋仁宗显然无法与嬴政、李世民等开国皇帝相提并论,即便对比赵匡胤和赵光义,在武功方面也是多有不如,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守成之君,能够维持江山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就已经足够了,在这一点上可能是因为宋仁宗宽厚的性情得到了上天的关照,所以赵祯在位的几十年间,朝堂上涌现出不计其数的治世能臣,单说唐宋八大家就有6位辅佐过仁宗,加上范仲淹、富弼、文彦博、包拯、狄青、韩琦、司马光和柳永等大咖级别的人物,可谓牛人辈出,试问哪朝哪代能够在几十年间出现这么多人才?
仁宗盛治正是因为一众治世能臣的出现,加上宋仁宗宽厚的性情,所以君臣之间相处融洽,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实现了“仁宗盛治”,宋仁宗在位的40多年里可以说的上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文教最发达、科技最兴盛、政治最廉洁的时期,所以说宋仁宗虽然不是杀伐果断的开疆拓土的皇帝,但单凭一个“仁”字也绝对算的上是一位明君。
宋夏战争所有的人都有不擅长的一方面,宋仁宗虽然对臣子和人民极为宽厚,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但是受整个大宋重文轻武的影响,仁宗皇帝对于战争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所以在刚刚登基不久,就输掉了“宋夏战争”,双方签订了“庆历和议”,并且大辽也趁机重兵压境,逼迫大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所以,我个人认为宋仁宗绝对是一位好皇帝,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普通百姓,你是希望生活在由于英主的雄心勃勃,为了开疆拓土成天的服徭役服兵役,战乱不断,今天打匈奴明天征高丽的时代,还是愿意生活在人民安居乐业、几十年大体和平并且生活水平极高的宋仁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