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共有九位皇帝,出现过五次垂帘听政,太后为何未能独揽皇权?

北宋共有九位皇帝,出现过五次垂帘听政,太后为何未能独揽皇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4/1/16 12:49:20

事实上除了题主说出了这个后宫虽然参与政事,但是却未能专权的情况,宋朝还有另外两个政治特点,那就是北宋没有出现大的武人作乱和权臣专权篡权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逐渐进入文官政治时代。

无论是两汉还是盛唐,那些随同开国君主打天下的武将们也就是那些职业军人们,在得到天下后,除了获得高官厚禄封地之外,还会被委以重任,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也就是在北宋以前,这些职业军人出身的武将,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并且手握大权,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唐朝被实力强大的武人藩镇所灭我,后五代则是掌握国家大权的武人藩镇政治的继续,五代时期的武将安重荣曾说过: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就是武人专权政治真实写照。

五代十国的乱象,让赵宋皇帝下决心实行文官政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之后,很快采取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大将的兵权。此后唐朝中期以来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职务,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北宋皇帝给弄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此后赵宋皇帝进一步加强“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方针,强化文官的政治权力,弱化武将的权力,同时在中央建立规模庞大的禁军,在地方则设置战斗力不高的厢军。此外由于赵匡胤夺取的柴荣幼子柴宗训的江山,道义有些说不过去,于是北宋从赵匡胤开始,开始厚待文官知识分子,希望这些文人能够在道义对于赵家少些非议。也正是从北宋开始,开端于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成熟,文化在北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削弱武将权力,增强文官权力的同时,北宋将改革官制,将官员的权力和职责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官员之间的彼此制约,避免出现官员独揽权力的局面,而这种文官制度的发展到后来,出现限制皇权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在北宋以前的从来没有的。

北宋时期官制改革进一步细化

于是北宋文官政治发展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首先国家过分的重文轻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北宋名臣韩琦声称“东华门下唱名方为好男儿”,而军人则是被烙上金印的囚犯才能做的工作“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出自北宋时期。

其次皇权受到限制。北宋的皇帝不能随意下发命令,皇帝颁发的圣旨除了皇帝同意之外,还需要加盖中枢的几个部门的大佬进行专门审核,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比如著名的宋仁宗时期的包拯,甚至可以喷皇帝一脸唾沫。

第三是文化空前繁荣,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国家积极鼓励天下百姓读书,参加科举。比如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就写过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而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在北宋时期,是真的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

也就说是在北宋建立起成熟的文官政治之后,皇权和军人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制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任意妄为和军人作乱、权臣篡权等情况的发生,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渴求的“与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而北宋出现了太后听证的,都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之下,而在成熟的文官政治之下,太后想要长期专权秉政也很困难。

当然北宋过分强调文官政治,对于武人限制太多,导致北宋长期军事力量不强,后来被少数民族政权亡国。

中国历史上有唐宋变革这一说法,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文官集团做大,彻底打掉军贵集团在政治上的权威和影响力,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文官来源发生很大改变,隋唐发端的科举取士,仍然没有摆脱贵族豪门的影响,许多考生可以走裙带关系,获得好成绩。

贵族豪门子弟,也不一定需要经过科举,有恩封荫庇等特殊途径入仕。经历唐末的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战争,魏晋以来的贵族豪门,基本上雨打风吹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衰落。

北宋的科举比唐朝就严格多了,考官与考生不能有联系,考生做完卷子,由专门人员誊录。考官完全与考生完全分开,杜绝裙带关系。这样考生就完全是天子门生,杜绝发生像东汉那样,大学士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状况,同时也禁绝政治大豪门的形成,有利于皇权的稳定。

北宋开国皇帝本就是武将黄袍加身,得位不正。同时也深知武将对皇权的损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再逐渐收夺地方节度使权力,将节度使原先拥有的兵权、财权和人事任免权拆分开,交给不同的文官管辖。

中国古代有“功赏其爵,职赏其能”说法,爵位赏赐给有功劳的人,职务让有能力的人来干。

科举考场

北宋皇帝在这方面玩得最溜,勋贵功臣外戚爵位俸禄可以给,但朝廷官职大多给虚职,少给实职,抑制功勋外戚集团对皇权的威胁。

针对题干太后垂帘听政的事,这个很正常,只要你不能保证成年皇子继承皇位,就肯定会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事。

因为北宋政府重要官职,非进士基本不能担任,那太后就不可能安插自己亲戚进入统治集团,也就不会发生汉唐时期外戚干政的故事。

即便有太后干政,对皇权是没有什么威胁的,说大了就是太后与皇帝之间母子矛盾而已。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代皇帝年号是怎么得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

  • 宋代一共有几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有9个皇帝;南宋有10个皇帝,总共19个皇帝。宋朝共有18位皇帝,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开基创业到幼主赵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享国319年。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各有9位皇帝。宋朝本来就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朝代,在宋朝历经320年的时间里,还出现了三个特别有作为的皇帝,建

  • 历史朝代的历史国顺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朝代历史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

  • 明朝历代皇帝是谁及年号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明朝(1368年-1644年)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皇陵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应天孝陵惠宗(惠帝)[1]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1399年-1402年建文成祖[2]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

  • 历史上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有哪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前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就这十六皇帝之中,奇葩皇帝居然还不少,大家是不是都很好奇呢?那么,我们来一起列举几位最有“特色”最“奇葩”的皇帝吧!第一位:终日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的正德皇帝这个正德皇帝就有意思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个十足

  • 宋朝皇帝列表?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话不多说,直接看下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宋光宗赵--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宋卫王赵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

  • 宋太祖的后代中,有哪些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创建了宋朝。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此后,北宋皇帝血脉传承都是来自赵光义了。直到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逃期间称帝,史称“南宋”。赵构有一子早亡,他的其他兄弟皇族多被掳走金国。大臣们也劝说,皇位应该归还太祖一脉。无奈之下,赵构将皇位传给了太祖赵匡胤的

  • 古代成为书法大家的皇帝有哪几位?水平以谁为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书法史上经常谈及的有汉章帝、唐太宗、宋徽宗及梁武帝的书评。我看淳化阁帖中入选的晋代皇帝大部分都写得不错。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了很多文治武功的皇帝,比如汉武帝,也有昏庸无能的皇帝,如同治帝。有的皇帝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如唐太宗,也有的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但是不管怎么说,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那个时代的最

  • 我国历代皇帝使用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

  • 宋朝皇帝顺序列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历时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具体顺序如下:1、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在位16年。2、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976)-至道三年(997),在位21年。3、真宗赵恒咸平元年(998)-乾兴元年(1022),在位24年。4、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