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公元1254年,被元灭。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面积相当于今天云南省的2.9倍。
那么大理为什么能在强国林立的两宋时期存活这么久的时间呢?
历史上,大理这个地区其实一直都是远离中央的自治态势
虽然我们说从秦国开始,大理这块区域就纳入了版图,并开始接受中央管理。但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手段,大理一直都处在远离中央,自治的状态。仅仅是说在大一统王朝的时候,大理是在“地图上纳入”版图。一直到明清的改土归流后,中央才逐步真正掌控这块区域。
大理一直都以宋朝的属国姿态处理“外交关系”
大理国王段誉,对,就是金庸笔下的那个段誉,在1117年派使臣入宋进贡,宋徽宗册封段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对于这样一个姿态上表现顺从的属国,宋朝没有理由去攻打。
北宋初年,进攻大理不符合当时的北宋布局
赵匡胤建国后,当时全国并未统一。大理当时不属于汉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地区,北宋要面对的局势有在广西一带的南汉,江南的南唐,山西的北汉,还有已经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契丹,而其中的无论哪个,对北宋的威胁都远远大于大理。北宋初年,进攻大理不符合老赵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指导方针。
南宋时期面对金兵的压力,无力顾及大理
这个好理解。宋朝都被赶到南方偏安一隅了,自己北边的国土都被金国占领没能收复,哪里还有余力顾及大理。同时,在南宋后期,大理也成为了南宋和蒙古之间的屏障。
攻占大理,谈何容易
云贵一带,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正所谓:
土风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当年唐朝两次派兵征讨南诏(大理前身割据政权),以损失20万人的代价依旧没能拿下,而刚刚建国的北宋,实力和当时的大唐完全不在一个当量上,这个时候征讨大理,估计够呛。
从经济利益上看,征讨大理完全是赔本买卖
我们抛开国家一统的层面,纯粹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当时的大理,国土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贫瘠的土地,地势复杂,集结重兵征伐大理,对两宋王朝并没有利益上的直接益处。
大理举国信奉佛教,对外征服欲不强
大理国相对当时其他国家,国力较为弱小,且信奉佛教,对外征服欲望举国上下都不强烈。一个没有野心和威胁的实力邻居,相对来说就显得不这么需要“迫切”对待。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两宋之所以灭不了大理,或者不灭大宋可能无外乎其内部和外部原因。
大理所在云贵深处,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与中原和江南地区有很大的不同,经济上这些地方一直发展较为缓慢,想要治理好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虽然两宋比较富裕,但是资深冗员、冗兵、冗官的背景下,再加上外部敌人较强,这方面的投入自然无法达到,所以自然也不会对这块的地方感兴趣。
人文上当地人多数还属于野蛮的属性,治理起来非常麻烦,在两宋之前的历朝历代真正算得上完全统治的也没几个王朝做到,更重要的是,大理对两宋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威胁,而且大理之前的南诏,自古以来就是追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并且很长时间都是努力吸取中原文化,可以说心甘情愿的作为藩属国,这样的情况下,两宋如果对大理动兵,则完全丧失了道义。
当然说道无法搞定大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两宋那糟糕的战斗力了,被北方辽金和西北的西夏轮番虐待之后,两宋还有多少有战斗力的兵(就算对北方也没多少战斗力)对付西南的大理,就很难说,不过需要参考的是,同样在北边,地理环境相似的交至,也就是现在越南就是从两宋的时候正式脱离中国的,而且还是完虐两宋的兵,大理前身之前可能能刚大唐帝国的,所以两宋的兵根本就没实力搞定大宋。当然如果在宋太祖创立之初,依靠原来精锐说不定还是能搞定的,但是历史没办法做假设,国家只看实力,两宋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大理。
最后,南宋后期是不能灭大理的吗,其实很简单,大理是防止蒙古迂回包抄灭南宋的最后屏障了,当然最终也被破了。
所以总结下:北宋前期没时间打大理,北宋中后期没能力打,北宋后期和整个南宋是没实力打大理,南宋后期是不能打大理,两宋时期是没必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