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曹丕和刘备都有拿得出手的理由,孙权没有。曹丕登基是汉献帝禅让,刘备则以汉室宗亲自居,都有名份和舆论支撑。相比之下孙权就比较尴尬,他虽割据一方却是汉臣,过早称帝会被人抓住把柄。
而且孙权当时内有山越困扰,外有魏、蜀相逼先是蜀汉发兵夷陵,而后曹魏陈师长江,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立住脚、活下去,凑热闹无异于作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权一直力求外部平衡先向曹魏称臣再与蜀汉修好,始终拉拢两家中的一家以确保三角支撑。这期间他自然也不能称帝,称帝就又掰了。
等山越问题解决差不多了,诸葛亮也开启了北伐之旅,曹魏顾不上蜀汉不敢掰,孙权也就借着“黄龙、凤凰”出现的吉兆大摇大摆地登基了。其实8年来孙权看别人当皇帝也眼馋着呢,不断拿当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而后逆袭的励志故事安慰自己。而且还动了点小心思,在刘备称帝的第二年改了年号,从曹丕的“黄初”和刘备的“章武”中各取一字,改元“黄武”。那意思:别看我这会儿没当皇帝,也时刻准备着呢。
谢邀。孙权割据是完全不同于曹操和刘备的存在,曹操力量最强政治上代表中央,刘备据险而守血统上传自汉朝,孙权力量不足且没有任何正当性。他要称帝,必须抓住时机,为了称帝,他等了八年。
曹丕称帝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因荆州问题反目成仇,战争一触即发。孙权为避免两面作战,向曹丕称臣。后来曹丕果然没有介入夷陵之战。
次年,刘备称帝。这个时候孙权虽然力量强于刘备,心里当然也想称帝,但他不敢,因为刘备准备大举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孙权击败刘备,但孙权仍然不敢称帝,一方面孙刘敌对关系没有破局,另一方面孙权名义上仍是曹丕的臣子,一旦称帝必然会遭致魏国讨伐。
孙权明白,称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修复吴蜀同盟关系,二是军事上打击魏国。第一点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之初就已经实现。第二点孙权必须等待机会。
公元228年,这个机会来了。东吴鄱阳太守周舫向魏国大将曹休诈降,曹休中计。东吴与魏国发生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此役扭转了魏吴之间攻守之势,魏国很长时间没能组织对吴大规模战事。蜀国也在策应吴国北伐魏国,孙权有很好的内外环境,称帝的时机成熟,次年孙权正式称帝。
三国,有几个皇帝如题谢谢了
三国帝王年表帝王│即位元年│退位末年│├┼┼┤│〔魏〕文帝│220│226│├┼┼┤│明帝│226│239│├┼┼┤│齐王│239│254│├┼┼┤│高贵乡公│254│260│├┼┼┤│元帝│260│265│├┼┼┤│〔蜀〕昭烈帝│221│223│├┼┼┤│后主│223│263│├┼┼┤│〔吴〕*大帝│222│252│├┼┼┤│会稽王*│252│258│├┼┼┤│景帝│258│264│├┼┼┤│乌程公*│264│280│以上是11个。此外袁术也曾称帝,公元197年,袁术据始皇帝玉玺(玺上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占据江淮大地在寿春称帝。袁术称帝于建安二年二月(公元一九七年二月)以寿春为都,国号仲家,即史称:仲家皇帝。如果算上就是12个了。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