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这只是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虚拟人物,但历史上在关中平原还真有过刀客的存在。
据说,刀客大都身怀绝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他们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制造的极为锋利的“关山刀子”,舞起刀来,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所以群众称之为刀客。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刀客群体从产生到兴起,再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概出现过三种类型,下面,有书君就仔细解说一下:
一、行侠仗义的民间组织。
最早的刀客,来源于商民中为求自保而形成的民间练武团体。
他们一般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谁的威望高,武功好,谁便是大哥,带头保护大家的利益,应对各路社会纠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兼具其他社会身份。比方说,一个盐客,镖客或者赌博客,也可能就是怀中藏刀的刀客。
他们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纪律,但他们有自己的处事规则,“好汉做事好汉当”,讲义气而且绝不残害老百姓。即便是赌博,也很讲信用,绝不会做那些流氓无赖的事。
民间传说,曾经有刀客头赵银娃手下的刀客阳生做了坏事,赵就对他说:“你知道的,该怎么办!”随即给小刀一把,令其自处,阳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还是要死的?”说着,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两片肉,撂到地上喂狗吃。
还有一个蒲城刀客叫“王改名”,为报杀父夺母之仇当了刀客。据说他“胆量过人,臂力出众,武艺超群。飞檐走壁,如在平地”。
他领着一支人马劫富济贫,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筑墙挖壕,还有武器弹药装备。当地百姓谁家有了纠纷,就去找他,他评断公正,令人信服。时间久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个民间法庭。
事分正反面,刀客们也不光有行侠仗义的好汉,坏人也是有的!
二、杀人掳掠的“刀匪”。
这一类刀客,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不守规矩没被刀客组织吸纳,只好落草成匪的。
还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的灾民。那年月,老百姓生活困难,一遇灾年,就会有大批青年失业,不得不做起土匪。
“刀匪”杀人掳掠,无恶不作,给“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到了民国则是更加猖獗,转变为军阀集团,为祸一方。因此严格的说,他们不应该被称为“刀客”,而是“刀匪”。
辛亥革命之后,大批的刀客从秘密的民间组织走向了历史舞台。真正体现刀客侠义精神的正是这个群体。
三、侠肝义胆的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后参加革命的刀客都是侠肝义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
“革命刀客”的代表人物,要数李虎臣。李虎臣是有名的“二虎守长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虎则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杨虎城将军。
提起李虎臣,家乡的群众异口同声地说,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刀客。辛亥革命爆发后,李虎臣先是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军”,但革命后军队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革命后却没能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现状令他十分不满。
他于是回到家乡阎良,交结绿林义士,组成了“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
“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慢慢发展壮大,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成了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他本人也成为带兵10万的大将军。
在革命刀客中,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胡景翼。胡景翼并不是地道的刀客,他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成员,清末陕西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最先想到发展刀客成为革命力量的革命党人。
胡景翼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刀客,向他们宣传同盟会的主张,讲解革命的道理,把他们引上革命的道路。
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反清起义军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革命军的将领,也有不少人为革命壮烈牺牲。
如今的三秦大地,刀客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但是,正如歌里所唱:“虽然你人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有你的传说~”
在历史的画卷中,刀客们曾经涂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侠义精神,为人称道;他们为老百姓做过的好事,关中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们为革命抛洒的热血,则是中国革命史上永远不会消失的印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那时候凌潇肃和姚晨还没有搞对象,《关中匪事》大火,这些年过去了,人家都离婚了,但是凌潇肃所塑造的“墩子”形象一直记在我的脑海里。
《关中匪事》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八百里秦川遭遇大旱,官府腐败,土匪横行,墩子的父亲因为和土匪扯上关系而被保安队长罗玉璋杀害,此后墩子想要报复罗玉璋,给罗玉璋吓的头发都掉了。
实际上这部电视剧中很多文化元素都有陕西刀客的影子。
刀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对地方的统治力下降,社会秩序遭到践踏,带有绿林性质的各种组织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其中关中与豫西一带就以刀客而闻名,在以前的文章中,纵横讲河南“镇嵩军”的时候就已经讲过豫西刀客,本文主要讲讲关中地区的刀客。
刀客必然是拿刀的,当时关中地区的绿林人士普遍拿临潼关山镇造的关山刀,此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因为刀的形制特别,而大部分持这种刀的绿林人士也多活跃于关中地区,因此被称为“关中刀客”。
刀客群体的形成,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土匪,占山为王,公开反对政府,他们更多的是与老百姓在一起,有的刀客既是绿林也是老百姓,官府想要剿灭,立马就成了老百姓,导致官府也束手无策。
林则徐巡陕之时便说:“陕省刀匪最为间阎之害。”也就是说,刀客们白天是老百姓,晚上的时候出来抢劫,对关中地区的治安带来极大的破坏。
随着刀客的不断发展,刀客逐渐演变成有组织的秘密社团群体,跟四川袍哥的组织形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中刀客的形成本身就跟四川地区的哥老会、红枪会有一定的关联,结合关中地区的风俗最终形成刀客会。
刀客会的成员也依靠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团体帮派意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成分复杂的社会闲散人员,形成自己的组织形式。
刀客会里面有一个首领,一般称为“某某哥”,而首领之下都是兄弟,不在细分等级,在信仰上多尊崇侠义之道,很多刀客在行走江湖的时候,往往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一旦有仇,必然报仇雪恨。
《关中匪事》中的“墩子”就是这样的形象,因为罗玉璋的杀了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人生只有复仇,只有杀死罗玉璋。
另外,反清应该是刀客会重要的宗旨,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很多刀客会随即加入其中,陕西是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其中刀客会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关中刀客并没有形成严格固定的组织,也没有形成更深一层的革命愿景,各个刀客会之间没有协调统一的行动方案,往往各自为政,这一点与豫西刀客形成的镇嵩军则截然不同。
关中与豫西本来就相连,文化上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豫西刀客在辛亥革命后转变为镇嵩军,一度从河南进入陕西,主政陕西很多年,虽然后来被冯玉祥收编,但是也更进一步由地方军队转变为职业军队。
相比之下,刀哥会大多各自为政,占据一方,没有地域上的归属性,最终形成陕西境内大大小小几十股的土匪,最终形成了民国时期陕西匪患,直到冯玉祥主政陕西后,1928年任命宋哲元为陕西省主席,负责对陕西境内土匪的肃清,宋哲元在陕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大大小小的仗打了20多场,其中以攻打凤翔时的党玉琨最为艰难,宋哲元最终调集三万多人围攻半年才打下来,传言宋哲元将党玉琨部的五千土匪全部斩首,使得陕西境内的其他几路土匪望风而降。
陕西籍著名将领杨虎城也跟陕西刀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脱胎于西北军的二十九军大刀队所用的大刀,就有关中刀客的因素,大刀队实际上并不是指拿着大刀的队伍,而是手枪队,但是手枪比较昂贵,在真正实在当中,西北军根据西北地区民众喜欢用大刀的传统,为士兵配备了大刀片,因此被称为大刀队,由此可见,刀客对于二十九军大刀队还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