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年号,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
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
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古代皇帝为什么频繁更换年号?就不考虑人力成本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年号,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年号魔王武则天的,其中对这个问题也有简单的分析。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其实不是李治想要换年号,他这个人还是比较“李治”的,在没有娶武则天当皇后之前,一直是一个年号,叫做“永徽”,但是自从王皇后下台,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后,换年号就跟换尿布一样频繁。所以,换年号这个事情跟李治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武则天搞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要分析武则天为什么要换年号就好了。
1.武则天这个人非常注重面子文章,为了凸显当前统治者(自己和丈夫)的伟大神圣,所实行政策的英明,通过换年号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显庆”之类的。因为民众就算对政府再不感兴趣,对于年号是一定知道的,因为古代采取的是“年号纪年法”每个人都知道当年的年号,用年号最能够让这种形象刻画到每个人的脑子里。
2.对统治期间的期望。这点在古代帝王的年号当中用的是最频繁的,历史上很多帝王的年号都是这个寓意。著名的比如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唐高宗也有这样的年号,比如“永隆、咸亨”。这样的年号一方面是对上天的祈求,另一方面是督促统治者自身努力上进不忘初心。
3.用于纪念一些政策和重大事件,比如“弘道”“万岁通天”(这个是武则天时期的)
这是统治者改年号的几个理由,对于武则天,还有单独的两点:
1.武则天是首位正统女性皇帝,其实她一直对自己的皇帝之位不太自信,所以总想用一些吉利的年号来彰显自己的合法地位,比如“证圣”“天册万岁”之类的。
2.武则天统治后期,她的年龄很大了,有一个老年人都普遍会有的想法:长寿。当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转变为对生命延长的渴望时,就开始改年号,比如“长寿”“长安”这类的。
至于会不会给文书官员的工作带来麻烦,会不会让百姓的脑子容量都被年号占用了,会不会在编书的时候劳民伤财......去他的吧,统治者才不在乎呢,这重要吗?跟这些好处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系“大周天子武”原创首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好文章,不迷路。
事实上,在宋代以后,尤其在明清两朝,年号制度基本上就固定为一个皇帝终生使用一个年号了。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明英宗土木堡之前是正统年号,后来通过夺门之变再次成为皇帝后,以前的年号就不用了,改为天顺。
为什么封建皇帝这么在意年号?因为年号是一个皇帝正统的标志,但凡新皇即位或者遇到祥瑞、灾祸、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们都喜欢变更个年号,以刷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或顺应天意、或尽力而为、或躬身自省,表达的是皇帝渴望天下臣民认可、理解、拥戴的愿望。
如果不更改年号,则会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意思,这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除非像朝鲜、越南等藩属国,才会使用中国皇帝的年号。当然,一般的年号都会和其他的年号不同,以示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但也出现过因为皇帝偷懒或者不学无术而使用了和前朝相同年号的现象,比如上文所说的天顺这个年号,在历史上就使用过数次,而朱棣的永乐年号,曾在北宋时被起义的方腊使用过。
注:汉武帝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
至于频繁更换的年号会不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比如受古代通讯方式落后的缘故,年号的更改会给官府及官员在公文、布告、书信等的写作过程中带来不便,而普通百姓因为信息闭塞错用年号更是比比皆是。
但是在皇帝们看来,这些不便并不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影响,毕竟他们认为我更改年号也是为了社稷稳定、百姓福祉着想,我都这么有诚意了,你们忍忍就是了。而对于错误使用年号这种情况,朝廷和官府也都大多不会给予太大的惩罚,毕竟古人也是要讲道理的。
注:溥仪使用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