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鳌拜,是大清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皇帝为什么没有动用朝廷的高手呢?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康熙生擒鳌拜的历史背景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帝驾崩,遗诏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
因为皇子年幼,顺治帝又在临终前遗诏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位大臣辅佐小康熙。
在顺治灵前,4位辅政大臣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事实证明,这盟誓有多真,后来的背叛就有多深!
在4位辅佐大臣中,鳌拜的势力本来最弱的。但是,鳌拜资格老,军功又高,在辅政的路上日益骄横,根本就没把其他3位大臣和小皇帝放在眼里。
1667年6月,索尼病死。同年,康熙亲政。然而,辅政大臣依旧,鳌拜的狂傲依旧。
为了解除鳌拜对皇权的威胁,苏克萨哈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这一招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因为皇帝如果恩准了苏克萨哈,就意味着两外两名大臣也要卸任。
鳌拜不愿意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他设法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康熙眼睁睁地看见苏克萨哈因为自己被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保护他和他的家人,少年的康熙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自此,4大辅臣中,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为人庸懦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虽然康熙已经亲政,鳌拜却不想归政于他。
因此,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
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鳌拜能够在康熙面前,目中无人,是有根深蒂固的原因的。
鳌拜,出身将门,他精通骑射,在青年的时候就在军中效力,战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
也许年轻的时候心思单纯些,鳌拜一直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1643年8月,皇太极逝世,皇室内部在帝位继承上,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鳌拜带领效忠皇太极的一批将领,不惜以武力对抗觊觎帝位的多尔衮,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就这样,多尔衮作出了让步,6岁的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
之后,因为上面的原因,鳌拜多次受到多尔衮的迫害。这种窘境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了才结束。
鳌拜的忠心耿耿,使顺治帝对鳌拜非常敬重,并视之为心腹重臣。从此后,鳌拜随侍在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并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于是,深得皇帝赏识的大红人鳌拜,在朝廷内外如鱼得水。
对皇权并不是很热衷的顺治帝,个性鲜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顺治帝醉心于佛教,又遭遇董鄂妃离世。年青的帝王心灰意冷,这时候,许多的政事都由鳌拜来处理。
因此,在朝廷内外,许多重要部门里,鳌拜有意无意都安排了许多自己的人。
小皇帝亲政,却没有势力康熙8岁(虚岁)丧父,10岁丧母。康熙回忆说,幼年的自己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颤颤巍巍地坐上了皇位,在朝廷没有一点根基,没有一个心腹。在金庸的《鹿鼎记》里有描述,有一天,康熙问韦小宝:
“你觉得朕人怎么样?”
韦小宝对康熙说:“我觉得你挺可怜的!”
我最开始看《鹿鼎记》的时候,很小很小,根本不懂韦小宝怎么会认为皇帝可怜。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回头再来看,一定是金庸大师借韦小宝的嘴,说出了他对少年康熙这段处境的同情。
所以,就算大内有高手能拿得住鳌拜,但是,少年的天子在朝中根本拿不住这些大内高手。更何况,这些大内的高手,难保没有鳌拜的同党。
如果康熙真的启动这些高手,也许行动还没开始,康熙就被鳌拜给整下去了。这个险,康熙不能冒,也不敢冒。
一群摔跤的少年,擒住了满洲第一勇士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称。
柏杨评价康熙大帝说: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所以,少年的康熙在对付鳌拜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召集了一帮少年,每天和他一起练习摔跤,谁都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小皇帝练着好玩。
包括鳌拜自己,都对这群小孩熟视无睹。皇帝年少,沉迷嬉乐,鳌拜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而暗自高兴。
可是,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帮孩子在玩耍时,孩子们却在成长,和皇帝一起成长,包括孩子们摔跤的本领!
终于有一天,康熙请鳌拜入宫。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连鳌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被几个孩子捉住!
聪明的康熙,走的是双保险的计划。
如果擒拿鳌拜计划失败了,大不了说是孩子们淘气,想和满洲第一勇士决一输赢。
如果,擒拿鳌拜的计划成功了呢?
成功了的话,鳌拜就从此滚下台了呀!
三少说: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你的对手,否则会输得很惨。
比如,鳌拜。
康熙一位被部分学者誉为“千古一帝”的大清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可以说是他是中国少有的长寿之君。而在他这长达61年的执政生涯中,15岁生擒权臣鳌拜的事迹至今让大多数崇拜康熙的人所津津乐道。
鳌拜出生于清朝勋贵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完部族长索尔果,叔叔费英东更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以说他的家族是清初最为顶尖的家族。当然鳌拜本人可不是依靠家族的庇护才在清朝有了一席之地的,他可是凭借着自己的战功获得了“满洲第一勇士”的盛赞,并获封公爵这一异姓所能做到的最高等的爵位。
而后在顺治皇帝死后,因为鳌拜的忠心,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同为辅佐大臣,自此鳌拜走向了人生最为鼎峰的时刻。作为托孤之臣,日后随着索尼的去世,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的依附,鳌拜权倾朝野开始独霸朝堂。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鳌拜的独断专行与年少气盛的康熙的矛盾开始急剧上升。
再加上此时的鳌拜借助辅政大臣的身份已牢牢掌控住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并任意的行使着原本只属于康熙的权力。最终不甘受制于人的康熙决定干掉鳌拜,夺回原属于他的权力。康熙先是以强身健体为借口召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进入皇宫,然后秘密的训练他们,为日后生擒鳌拜做准备。
而后在1669年5月,他又借口此时中原各地尚未完全平复,需朝中大臣前往各地安抚的名义将鳌拜的亲信大臣调出北京。之后康熙在鳌拜的亲信都调离北京,那些原属于这些亲信所担任的官职还处于空缺的状态时,就乘机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这些位置上,而后并掌控了京城的兵权。
在做足准备后,在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有事要与鳌拜协商的名义将鳌拜诏入宫中。然后在鳌拜进宫面圣毫无防备之时,康熙那些秘密训练的亲贵子弟就突然冲出生擒了毫无防备的鳌拜。就这样曾经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就被一群他看来还是小孩子的布库们给生擒了。
而后康熙念在他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免其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鳌拜就被囚禁在家中,但不久之后就死于家中,死因不明。
那么在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康熙会让一群年轻的亲贵子弟去做生擒鳌拜的事情呢?鳌拜可是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主,即使此时的他已是约59岁的花甲之年,但是近三十年的战场生涯他的武力也不是区区一群小毛孩能比的。
那么为何康熙就敢让他们去执行这一项关乎着康熙存亡的事情呢?要知道一旦这些人抓不住鳌拜,康熙的性命和帝位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轻者当一辈子的傀儡皇帝,重者丢掉帝位,甚至是生命。其实康熙会这么做,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一、让鳌拜放松警惕。鳌拜武力绝对不俗,权势也足够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长年的掌控着大清的大权,早已让他目空一切。试想下,如果鳌拜看见康熙整天都在跟一群亲贵子弟在玩闹,他会怎么想?我想鳌拜只会想康熙果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就这样整天就只知道玩闹的皇帝,对我来说真的没啥威胁。
当然康熙并不是在玩闹,而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心机,小小年纪不但知道隐忍,还知道示敌以弱。当时的康熙明明无时无刻不想着对鳌拜除之而后快,可是他却一直都隐忍不发。而是一直都示弱于鳌拜,并假装着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最终也正是这样的假象让鳌拜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对康熙的警惕性。
二、无人可用。其实在当时康熙之所以会如此冒险的起用这批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无人可用。众所周知自鳌拜独霸朝堂后,整个朝堂几乎都已被鳌拜完全控制,不但六部都是鳌拜的人,连皇宫的侍卫处都被鳌拜控制,更别说当时康熙周边的太监、宫女也有很多都是鳌拜的人。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康熙不敢去用这些人。其实原本康熙用那些宫廷侍卫是最稳妥的,毕竟皇家侍卫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用他们去制服鳌拜,成功的几率将更加的大。但是实际上康熙并不能用这些人,侍卫处早已被鳌拜控制住,如果用这些人恐怕不出数日康熙的计策就会被鳌拜所知。所以康熙没办法也只能用这些初出茅庐的清白子弟,只有用这些身家清白的人,才能确保计策不会被鳌拜得知。
三、好控制。其实康熙会用这些小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控制。这些小孩子本就是从忠于皇家的那些家族中挑选出来的亲贵子弟,而这些孩子可以说就是一张白纸,此时的他们身上没有跟朝堂上的任何派系有瓜葛,而且也没有任何成年人的那种心思。可以说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就只有家族所交代的那句话,就是“忠君爱国”。
所以当康熙跟他们说他们要对付的是当朝的权臣鳌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害怕。正如康熙当年在决定抓捕鳌拜的时候问这些小孩子“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他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怕皇帝”,是的,在他们这些每天都被灌输着“皇帝最大”的思想的小孩子们来说,皇帝远比鳌拜来可怕的多。也就是如此,康熙才能最终成功的实施活捉鳌拜的计划。
四、初生牛犊不怕虎。康熙用这些孩子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这群孩子不怕死。他们几乎都还没有经历过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和世间种种的挫折。所以他们始终都保持着一股劲,一股不服输,一股不怕死的劲头,而就是这个精神最终让他们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事情。
可以说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个不怕死的精神,恐怕他们很难全心全意的去对付鳌拜。毕竟鳌拜可是这个天下权势最大的权臣,一旦失败,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势必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对付他如果没有那份胆识,恐怕谁也不敢去对付他,这份计划也就不能成功。
实际上就在这样的种种原因下,最终康熙决定用这些小孩子去对付权势滔天的鳌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康熙成功的将鳌拜擒拿,然后夺回了自己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