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邀答!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有才干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为了纪念做出贡献的功臣,使人绘功臣图像于凌烟阁以彰显他们的不朽功绩,让他们享受千秋万代的荣耀。
作为开国之君,当夺取政权之后,如何对待过去曾经一起出生入死、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他的执政能力和基本人品都是一个重大考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大多数开国之君,对功臣都是采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策略。这方面,有手腕比较强硬、吓走张良的汉高祖刘邦;也有方式比较阴柔、杯酒释兵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然而李世民虽谈不上开国皇帝,但是他有开国皇帝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李世民对开国功臣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李世民对唐朝开国功臣的态度
当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谋取皇位之后,并没有改变对待身边那些有功之臣的立场和态度,不仅没有找理由将他们杀掉,也没有劝他们告老还乡,而是依然坚持既有政策,对他们继续委以重任。
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做?自有他的考虑。
客观上讲,当时,国内虽然已经平定,大规模的兴兵造反活动基本上已经没了市场,但外患依然没有根除,特别是东突厥和高丽的存在,始终对大唐帝国是一个巨大威胁,如果把那些有功之臣干掉,或者让他们解甲归田,刀枪入库,一旦外敌入侵,又靠谁去保卫国家安全、建立新的功业呢?
关于继续重视他们,主要体现在他“组阁”的时候,既选用了一些新朋友,又不忘老朋友,对过去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战友,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工作能力,都安排了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职位。这是大唐帝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他们既有功绩的承认和尊重。
关于帮助他们成功转型,这一点李世民做得非常好。他知道,和平时期不同于战争年代,再用过去那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显然不行了。因此,他在努力使自己转型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以前的功臣,学习怎样搞好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从而使他们逐步成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有功之臣。例如李世民教育尉迟敬德。
例子:李世民教育尉迟敬德
却说李世民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唤尉迟敬德,此人武艺高强,因为在玄武门政变立下大功,因此一直很高傲。曾多次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争执。后来有人向李世民告状,说尉迟敬德目无法纪,侮辱皇室成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李世民于是找到了尉迟敬德。说:我看大汉朝的历史,刘邦杀了好多功臣,有一个叫韩信的,曾经帮助刘邦平定了大半个天下。可此人过于狂傲,不仅侮辱刘邦的连襟樊哙是小人,还有造反的嫌疑。另外彭越、英布等人,都是仗着自己的功劳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至于身败名裂,让人唏嘘。读历史的人只骂刘邦,其实不知道韩信等人也有取死之道。现在爱卿为大唐立下大功,但未必达到韩信的地步,可是脾气却比韩信大得多,居然敢殴打朕的皇叔。我担心我一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可能作出不利于爱卿的事情。
一席话说的尉迟敬德点头称是,从此变得谦恭起来,不再招摇过市。晚年经常和道士们在一起,修身养性,炼丹吃药,又闭门谢客,自娱自乐。一直活到七十四岁,死后被皇帝废朝三日。
李世民对待开国功臣的政策
唐太宗上台后对待功臣推行了温和的政策。对于之前的老朋友,或者说那些有功之臣,采取了三条基本策略:
1、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
2、帮助他们实现转型。
3、高调表彰他们的功绩。
这也是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长期生活在战乱的年代对于人来说是苦差事,所以在长期征战之后,人们总是要想办法逃离战乱,休养生息。
长期战乱之后,社会上的物质和人力都不可能继续支持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的内在需求将使战乱停息下来。实际上高压的统治很容易导致战乱,立足未稳的皇帝杀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会就容易再次陷入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高压统治是不适宜的。在通常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在长期战乱之后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以顺应人们的需要,他会尽量避免用高压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例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武德四年10月,时任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干了件大事,他创造性地开办了一个“文学馆”,纳四方学士入馆。当时,文的如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等人,武的如尉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