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命题的表述就错了,中国的皇帝制度并没有五千多年,秦始皇嬴政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人,在这之前,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称“王”,即“周王”,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也都是称“王”的。再往前,部落联盟时期,也就是传说时代,联盟的首领,也就是天子,有称“皇”的,有称“帝”的,如“三皇五帝”,但是没有“皇帝”这一称号。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好大喜功的他,让臣子们上封号,臣子们也是建议采用“皇”或者“帝”,而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最后决定使用“皇帝”这个称号,自此以后,最高统治者普遍使用“皇帝”称号。
从公元前221年算起,皇帝制度只有2240年的历史,并没有五千多年。
你说的都挺对的,不感觉最主要还是信奉文化的不同
古代皇帝龙袍有何讲究?
只要一提到龙袍,大家都会想到黄色的衣服上绣有飞腾的龙。这都是人们对龙袍形象的误解。并不是每个朝代穿都是穿有黄色绣有龙的袍子。实际上龙袍在每个朝代的颜色都不一样。在汉代的时候,汉文帝时期才出现了黄色的龙袍。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缔造出来很多瑞兽,比如龙,凤凰,麒麟,白虎等等。尤其是麒麟,它寓意着安康、太平、祥瑞的形象。可是为什么会选龙作为皇帝衣服上的图案呢?简单的说龙的寓意比麒麟更加深刻些。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入海无所不能。这也是龙作为皇帝象征最重要的意义。所以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皇帝所用的东西都有个龙字。比如龙床,龙椅等等,高兴了就叫龙颜大悦。
龙袍分为四种颜色:黄、白、红、蓝。也就是明黄色、悦白色、大红色和石青色。在清朝的八旗子弟也是这四种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镶白、镶红和镶蓝。实际上龙袍颜色的决定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过程,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不单单包括皇帝的个人喜好,还要考虑五行,以及部落种族的图腾。
在周代的时候天子用的红色龙袍,秦朝的时候用的黑色龙袍,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文帝刘恒才用黄色做为龙袍颜色。之后用黄色作为龙袍颜色一直延用到明清两朝。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将龙袍的颜色定为:石青色、明黄色、大红色和悦白色。皇帝因为受到礼制的约束,所以龙袍的样式都是一样。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龙袍,在登基,大寿,冬至这些日子皇帝都要穿礼服。在吉庆的日子穿吉服。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就是在平常没有人情况下穿的。
龙袍就等同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权利的象征,更是对皇帝行为的约束。
古代帝王的衣服上绣满了日月星辰、龙虫鸟兽,这些日月星辰、龙虫鸟兽图案具体都代表了什么意思?对现代人来说衣服也就是用来御寒蔽体的,但在古代衣服却是大有讲究,尤其是在古代官场衣服还有”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古代什么级别的官员他们所穿官服的图案也都不一样。因此,历代帝王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形成了所谓的”章服之制“,也就是用衣服来标识不同的官职、不同的尊卑等级,这也算是官家出资、政府特定的成衣制作了。章服制度大约起源于周代,《周礼》中就有相关的记载,但章服制度却是在东汉初年才算是真正确立下来,东汉永平二年,汉明帝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韩服制度: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九章,九卿用七章。自此,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那这十二章纹又具体是些什么呢?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分别是上衣有6种图案: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衣有6种图案: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上下一身合起来称为“十二章纹”。而且,这每种图案也有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象征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性格沉稳,治理四方水土,龙象征帝王皇权,华虫就是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象征帝王有忠孝美德,藻象征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给养人民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有知错就改的美德,一句话就是帝王应该集所有的美德于一身。1958年在明定陵就出土了一件万历皇帝的衮服,在这件衮服的两肩位置有日、月图案,背部有星辰、群山图案,两袖有华虫图案,而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6种图案分别位于前后襟团龙两侧,也就是说,这件衮服上囊括了全部的十二章纹,明显符合“天子用十二章”标准。一件衣服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简单的御寒蔽体,但到了皇家手里却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意义,其实,这些所有的意义也不过是百姓对于君王的期待而已,只是,自古又有多少帝王将相能真正担的起这样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