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高的人,按照生前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以或褒或贬以及同情的称号,开始于西周。
当然既然是地位高的人,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是由接任的帝王定的!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宇关联在一起,唐高祖叫庙号等等,最早的一般都是用谥号多,后来随着人们祭祀的增多,以庙宇出现的也就慢慢多了起来。谥号也会分好多种。一,是表扬类的叫上谥号。二,是批评类的叫下谥。三,就是同情类的平谥。最后一种是平民的后辈起的叫私谥。总之谥号都是由相关的后人起的。
古代的皇帝会不会很好奇自己死后会得到什么谥号或庙号?
庙号是古代皇帝在死后被贡奉在太庙中祭祀时的称号,而谥号则是后世对故去皇帝的评价,从原则上来讲,每个皇帝都会有谥号,但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进入太庙受到贡奉拥有庙号的,只有足够功业的皇帝才能有庙号,如汉朝二十四帝,最终拥有庙号的只有七个,但是唐以后这个规矩就被打破了,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有了庙号。
当然皇帝肯定在意后世的评价,但大臣们有时对谥号和庙号的评议还是很认真的,如汉武帝驾崩后,一些大臣们认为武帝一生多有所失,不够格入太庙,但另外一些大臣不愿意,认为武帝不但应有庙号,还应该加高宗这样评价高的庙号,结果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折中了一下,给了个世宗的庙号。
所以后世的皇帝又发明了一个尊号,既在生前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加的荣誉称号,从开始的几个字到最后的几十个字,都是各种溢美之词。
皇帝的尊号、谥号、庙号、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尊号:皇帝在位时,大臣上表给皇帝增加一个特别的称呼,比如李世民的天可汗。
谥号:皇帝死后,大臣评价皇帝的功过,总结一个字。比如文,武,烈等。例如汉景帝,谥号就是孝景皇帝。后面,自李世民开始,皇帝谥号字越来越多,很难记清楚,干脆以庙号称呼皇帝,比如李世民是唐太宗,谁会去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号:就是皇帝在宗庙中的代号。
皇帝死后要建祭祀庙,有专门官员、卫队、唱诗班,平时清扫,节日大祭。
汉代开始,遵守天子七庙制度,严格审议。比如汉景帝没有庙号。到了汉元帝时期,皇城9庙,很难祭祀,所以清理了汉惠帝、汉景帝等庙。东汉光武帝干脆只留西汉的汉高祖、汉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四庙号。
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所以皇帝被庙号来称呼,也因为谥号泛滥,多美谥,庙号则成为真正评价皇帝的方式。
年号过去没有时间记录方式。比如史官当时只能写天干地支,过后则记录为汉皇邦x年,皇帝死后才能改高祖x年。
这很麻烦,也只能写皇帝名字。汉武帝开创年号方式,前140年作为建元元年,第二年就是建元二年...如此,则完美地避免了皇帝名讳被直接记录。
如果遭遇重大事件,皇帝会改年号。
明清时期,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被用来称呼皇帝,比如嘉靖,康熙。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尊号(或称徽号)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唐以前没有,唐高宗以后有,实际意义也不大,多数只是臣子拍皇帝马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