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先看一首诗: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上面这首诗,各位能不查字典全部一次性读出来吗?如果不能,你的传统古文水平应该是不如作者的,作者就是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
能写出这样的诗词的人,你觉得他不会说汉语?
再举一个例子,明朝初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史会要》,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高度评价元朝第八位皇帝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的书法:
文宗以聪明睿知之资入正大统,稽古右文,开奎章阁,置学士员讨论治道,几致刑措。喜作字,每进用儒臣,或亲御宸翰作敕书以赐之,自写阁记,甚有晋人法度,云汉昭回,非臣庶所能及也。
写得出这种水平书法的人,你说他不会汉语?
元朝大多数皇帝都具有说汉语的能力,有高有低,一般认为汉学水准最差的是以白话即位诏书闻名的泰定帝(元朝第六位皇帝),这一位连老师给他讲课都必须用夹带了部分蒙古语法大白话,不过大白话也同样算是汉语吧?
即位诏书曰: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
当然,你非要说以上说的不是汉语,那我们看看要朱元璋的圣旨,也同样是夹带了部分蒙古语法的大白话.....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确实,在元朝上朝时,有时会配有翻译,但实际这些都是给部分不懂汉语的蒙古贵人们准备的,至于元朝皇帝嘛,汉学水平有高有低,但至少都是听得懂一般汉语对话的。
蒙古帝国时期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在元朝还是蒙古帝国时,蒙古的大汗们眼光辽阔,且蒙古气息十足,根本不屑于,可能也根本想不到学习汉语。即便是比较重视统治技术的窝阔台汗,他最为信用的大臣耶律楚材,也仅仅是一个汉化了的契丹人,可以说,他向他的大汗描述一些统治道理时想让大汗理解还颇为费劲,很难想象窝阔台汗会有兴趣或者说有必要学习汉语。而且,即使是一个汉化了的契丹人,也迅速在窝阔台汗死后丧失了在蒙古帝国的重要性。
图/窝阔台汗
忽必烈
无论是对于蒙古帝国还是对于元朝而言,忽必烈都是关键人物。正是因为他与阿里不哥争位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发展方向。他最终建立元朝,把统治的重心从草原转向汉地。但就算是封地一开始就在汉地,十分重视统治方法,甚至信用许衡等汉族大臣的忽必烈也可以说汉语水平极其有限,或者压根看不懂汉语。因为他在接见中国学者时,不得不仰赖翻译。
图/忽必烈
但元朝的转向也正是从忽必烈开始,他虽然胸无点墨,但却让自己的皇太子真金接受了良好的汉族教育,真金甚至每天都要练习汉语书法。但是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一个转向的时期,因为真金的长子显然就不具备汉语阅读能力,在打仗时,他只能依靠随从的翻译来阅读随身携带的《资治通鉴》。
元后期诸帝
忽必烈之后,元成宗铁穆耳和元武宗海山的汉语能力不明,不过从历史上的失载来看,其水平应该不会太高。
元武宗之后,元仁宗对汉族学问有着特别的爱好,他下令终于恢复了科举考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甚至可以阅读《贞观政要》,他并下令将其翻译成蒙古文。仁宗之后,元英宗至少具有书写汉语的能力,并且应该不差,因为他甚至敢于将自己的汉语书法作品赐给臣僚。
于1329年即位的元文宗无疑是元朝诸皇帝中汉学素养最好的。他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并且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他还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
图/元文宗
可以说,从忽必烈之后的元朝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元朝统治者已经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统治重心是汉地,他们或多或少掌握了汉语,有些还表现出对于汉学的特别爱好。并不像刻板认知中的“大老粗”形象。
参考资料
傅海波:《蒙古诸帝能读、写汉文吗?》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