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一个古代皇帝有好几个称谓,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并且在皇帝生前、死后起个什么名号也是大有学问可讲的。要问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庙号、谥号的区别。简单地说,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始于商朝成汤时期。但是,谥法在秦朝时曾一度中断。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谥法才恢复过来。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一般说: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朝恢复了谥号后,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更加夸张的是,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再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例如李渊谥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答完这道题,出了一头汗,真不知道,皇帝们的后人这么费事有什么用,再好听的尊号,也抵不过后人对你的评价,现在人们不是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吗?
对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用皇帝的什么号的问题,皇帝在世时,一般会有年号,去世后,会有谥号和庙号,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废除了庙号和谥号,统称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汉朝又恢复了谥号和庙号,一般只要被承认的皇帝都有谥号,但庙号使用很严格,只有功绩很大影响很大的皇帝才有,比如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个,连汉景帝、汉昭帝这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十六国以及南北朝乱世,出现庙号泛滥的情况。所以称呼皇帝大多用谥号,即什么帝,比如汉文帝,隋文帝。从唐朝开始,皇帝一般都有庙号,而且庙号的制定比较规范,谥号却开始乱起来了,不但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而且大多雷同且名不副实,难以记忆,造成使用上的困惑。所以唐朝以后大多使用庙号,即什么祖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年号?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建元”。在汉武帝之前,中国的纪年只有年数、没有年号,史家以王号纪年。
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1908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驾崩,爱新觉罗溥仪继位,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建元”。在汉武帝之前,中国的纪年只有年数、没有年号,史家以王号纪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其中:建元为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1908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驾崩,爱新觉罗溥仪继位,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