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定典型地域文化是什么?
科学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它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是这个城市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性,在古城、新城和郊区进行不同风格的绿化,使人们在感受城市环境变迁的同时,更多地品味出了特定的文化底蕴。
保定古城素有“槐城”之称。城内的一些街道和产品,如“四棵槐”、“槐树胡同”、“槐茂酱菜”等均以槐树命名。国槐在保定的栽种历史悠久,保定古城,即现在由护城河围合而成的旧城区,现有百年以上的古槐树数十株。因此,保定市把槐树定为市树。在古城区改造中,保定市竭尽所能保存现有槐树。施工中确实无法避开的,则全部进行移植。2002年,在保定火车站北侧的开发项目施工,遇到了三棵百年以上的古槐。尽管困难较大,但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全部都成功移植。据介绍,仅去年一年,保定市旧城区移栽的老槐树就达230多棵。
目前,保定市古城区的裕华路、永华路、建华南路等主干道绿化基本上以槐树为支撑,许多次干道绿化在树种选择上也多为楸树、柏树、泡桐等树种。再辅之以街头游园绿地、雕塑小品,墙体、屋顶、阳台垂直绿化,使整个古城区的绿化格调既充满灵动,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
保定市新城区多为现代建筑景观。这里的植物配置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空间疏朗,富于变化,充满现代气息。树种选择上,多为千头椿、银杏、杜仲、五角枫、黄连木等现代城市绿化树种,品种较古城区更为丰富。绿化规划上,在保证有足够的树阴供人停留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特点布置草坪、花卉,突出空间的疏密变化。在铁路两侧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七一路,以较少树种为基调,绿化尺度较大,体现了绿化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人在快速通过时能够感受其特色空间。在护城河环城绿带、各公园及花园林阴道,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和花草,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植物的层次变化和细节特征。
保定市郊区在绿化上则凸显了田园风光特色。外环路全长57公里,道路两侧各为100米绿带,植物以乔木、亚乔木、常绿针叶树为主,整体风格疏密结合、参差错落;防护大堤外侧为乔木防护林,内侧为果树等经济林,堤坡以花灌木及紫穗槐为主,总体构成了一条优美的环城风景林带。同时,郊区在规划上还保持了原有的村庄规模,保留了基本农田和原有果园,从而使整个郊区形成了有林、有果、有田、有村庄,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自然风光。
二、灯笼是那个地方的文化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三、各种地方有什么习俗?
1、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bai时与汉族一样du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zhi成的各种图案。不仅dao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2、上海年俗
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3、陕西的过年习俗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4、陕北正月十五要“转灯”
在陕北,正月十五要“转灯”。各村镇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阵,人们都去“转九曲”,又叫“转灯”。九曲方阵由361根高粱秆栽成一个方阵图,秆上挂着367盏油灯(现已换成彩灯),方阵没有重复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黄河阵。
5、温州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
四、什么是海南的本土文化?
作者:矢弓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海南岛》不景气,由此不得不转让了。由此引发了《印象海南岛》没有海南的本土文化之说。确实,张艺谋演绎的《印象海南岛》,如果抽去了“红色娘子军”和“椰子”,可以放到任何一座滨海城市,大而化之的“印象”,自然就没有印象。况且那“红色娘子军”一段来得有些突兀,场面有些诡异,“椰子”则又和高尔夫牵扯在一起,人们自然就不买账了。但是,则又是见仁见智。一伙文人捋了捋海南的本土文化,居然也得不到一个权威而且公认的结论。有人说,老爸茶是海南的本土文化。老爸茶的精髓是彰显了海南岛的慢生活,便宜而且大众。一壶茶,几个朋友,可以打发南国难耐的白天。这不同于大陆的茶艺馆、星巴克。那里是商人和小资去的地方,唯独海南的老爸茶是劳苦大众的场地。在这里可以说联合国的现状,可以谈邻居家的短长。几个亿的生意在这里不当回事,一杯茶的茶钱最后还可能是AA制。如果发掘老爸茶的深厚文化内涵,保不定就是海南的深刻亮点。反对者说,老爸茶集中了海南热带生活的种种弊端,懒散,嘈杂,还有些不卫生。喝一天喝不出茶的文化,谈一天谈不到任何结果。纵然算着文化范畴,也算不得先进文化,值不得发扬光大。有人说,吃公期是海南的本土文化。公期有点和大陆江南一带的请春客类似,只不过海南的公期范围更广,内容更宽泛。江南一带的请春客,时间局限于春天,范围仅限于熟人,海南的公期则是敞开大门,认识的不认识的,来的都是客,吃完就走人。公期体现了海南人民的好客与豪放,正符合国际旅游岛的开放精神,稍加整理,不失为海南的一大特色。反对者说,公期体现的是海南乡村大吃大喝的典型,是强加在海南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一顿公期,可以吃掉一个农户一年的生产成本,可以成为一次传染病的源头。互相攀比的公期,属于淘汰文化之列。有人说,黎族妇女的纹身纹面属于海南的本土文化。现在这种文化部,已经到了彻底消失的边缘,仅保存在几个黎族寨子,而且年龄都超过了60岁。如果不家里引导和整理,可以肯定,黎族的纹身纹面将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通过音像资料看到这种文化的遗留。反对者说,60年没有传承的文化,正说明了这属于没落和腐朽的文化,和汉族的裹脚,非洲的割礼一样,是对妇女身心健康的摧残,是一种畸形文化。我们不能为了迎合游客的猎奇,就违背黎族妇女的意愿,阻止她们享受现代文明。有人说,儋州的调声算作海南的本土文化。儋州因为来过苏东坡,苏东坡给海南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因子。儋州调声就是海南文化的载体。应该像广西的山歌、海南的琼剧一样,加以整理,整出几个叫响全国的节目来。现在我们老是为了迎合游客,整一些不着边际的什么冲浪节,嬉水节,为什么不整一些调声节,婚庆节什么的?那好歹也有点群众基础吧?反对者说,儋州调声只在儋州流行,连海南岛都没有推开,人为地搞节庆,不是劳民伤财么?况且苏东坡来过海南,谁证明苏东坡唱过调声?莫说专门的调声节了,就是即将开始的苏东坡文化节,大概也没调声什么事的。海南琼剧都少有大陆观众,儋州调声还是先自娱自乐吧。人们还列举了海南的冼夫人军坡节,府城的换花节,还有以前的椰子节,现在的欢乐节等,以及海南端午的洗龙水,中秋的沙滩聚会等,都是点头者有,摇头者有。不过,无论点头还是摇头,人们都认为,有熟悉海南,热爱海南的海南本土文化人,包括移居海南,在海南你居住多年的外来文化人,整理发掘海南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尔夫不是海南文化,房地产更不是海南文化,比基尼少女是强加给海南的文化,在沙滩上晒太阳是模仿的欧洲文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连张艺谋这样的大和尚都没念好,我们还不自力更生,难道还要去请洋和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