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源于“羽檄”。“羽檄”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羽檄”又叫做“羽书”,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中有“羽书时断绝”。
杜甫《秋兴》诗:“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
清朝,“羽檄”这个名词又大量使用,“袁简斋六十三岁乃生子。时有族弟某观察,在苏州勾当公事,接江宁方伯陶公羽檄,意颇惊骇。发之,但有红签十字曰:‘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
’”但不知这个“羽檄”插了羽毛没有。到太平天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而且就是鸡毛。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有记。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抗日武装用鸡毛信传送紧急信息,这在电影《鸡毛信》中已经艺术化地表现了。中央电视台有一期《鉴宝》节目,有位来宾就出示了一件抗战时期鸡毛信的实寄封,这是中国邮政史上唯一的一件鸡毛信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