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年,花甲之岁的欧阳修被爆与自己的儿媳妇有私情,京城内外传的是沸沸扬扬,朝堂上大小官员也是议论纷纷,皇帝赵顼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气的火冒三丈,随即要求一查到底。
此时欧阳修既是三朝元老,又是文坛领袖,作为参知政事的他身份地位可谓是无人能及。
二十多岁刚继位的宋神宗赵顼,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面对国家一日不如一日,内外交困的局面,正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
而他最仰仗的就是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欧阳修,准备让这位自己信任的老臣,协助自己治理国家,改变国家一直以来的困境,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消息,赵顼气的火冒三丈。
他根本没有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面对朝堂上众大臣的议论纷纷,赵顼的脸上越想越挂不住,真想马上杀了欧阳修,随即便要求一查到底。
退朝后,火气渐渐平复下来,赵顼越想越不对劲,毕竟当事人欧阳修还没有表态,自己也不能仅听一面之词,再加上欧阳修平时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道理做出这种事。
赵顼便派人秘密找来了自己的老师孙思恭征求意见,孙思恭看到弹劾欧阳修的密折后,很是惊讶,因为弹劾欧阳修的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的学生蒋之奇。
在孙思恭看来,欧阳修对于蒋之奇是有知遇之恩的,并且这份弹劾的密折,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他认为这个事情有蹊跷,还要听听欧阳修怎么说。随后就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宋神宗赵顼,赵顼一听确实有道理,赶紧命人通知欧阳修。
欧阳修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他一日之内连上几道奏折,极力辩解,否认自己做过这样的事,并请求赵顼严查此事,还自己一个公道。
赵顼收到欧阳修的密折后,一时还做不出判断,于是,它便命人找来蒋之奇询问个究竟。
蒋之奇到来后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他没有证据,对于这个事他是听别人讲的,至于弹劾欧阳修,作为御史中丞,本来就有职责监察违法乱纪的事情。
赵顼听到蒋之奇的回答后,也是一脸懵,但是无风不起浪,这么大的事肯定事出有因。
于是,他便继续追问蒋之奇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的。蒋之奇不敢隐瞒,说是他的上司彭思永告诉他的。
赵顼又将彭思永找来,问他这个消息是如何知道的,出人意料的是彭思永竟然也是听别人讲的,这让赵顼怒不可竭,堂堂御史中丞,这么大的事居然是道听途说来的,真的是可笑至极。
这更加激起了赵顼的兴趣,他便问彭思永,又是听谁讲的,可是彭思永却回答,他也忘了听谁讲的,就是不交代。并表示,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利。
原来,宋代有一项制度“风闻奏事”,简单来说,不管消息真假,御史都是有权利上书奏事的。
彭思永不说,不代表赵顼查不出来,不久终于有了结果。
原来,欧阳修有个妻弟,名叫薛良儒。之前他因举荐的一个官员犯法了,导致他受到牵连。
当时正赶上皇帝大赦天下,按照正常程序,薛良儒是在大赦的范围之内的。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主动找到欧阳修,希望通过他的关系使自己得到赦免。
然而作为副宰相的欧阳修,怕别人说闲话,体现自己大公无私,他主动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赦免薛良儒。
不说还好,这一说导致薛良儒没有被赦免,薛良儒怀恨在心,时时都想着报仇。
但是又找不到欧阳修的把柄,于是他便胡乱捏造,说欧阳修与自己的儿媳妇有私情。
逢人便说,越传越离谱,碰巧被当时的集贤校理刘瑾听到了,因为政见不和,本来刘瑾与欧阳修就有嫌隙,所以借着这个事情就大做文章。
他先是将这个事情说给了有监察权利的彭思永,彭思永又将这是消息告诉了蒋之奇,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事情到这一步终于真相大白了,完全就是一场子虚乌有的乌龙剧。
为了恢复欧阳修的名誉,赵顼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张榜公布,并将蒋之奇与彭思永贬官处理。
然而,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也恢复了自己的名声,但是,面对朝堂上的纷繁复杂,61岁的欧阳修已经筋疲力尽了,他随即上书请求外调。
看到欧阳修决绝的态度,最终,皇帝赵顼也只能同意了。
俗话说:人言可畏。这件事情看似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影响却是非常恶劣的。
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无中生有,造谣生事,就像薛良儒,虽然自己一时痛快了,最终却是得不偿失。
而谣言传播者,不经过求证,就捕风捉影,最终也为他的无知承担了应有的惩罚。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洁身自好,谨言慎行,以史为镜。
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