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长大后甚至成为了宰相,最后结局却令人惋惜。
匡衡书读得很好,最擅长讲《诗经》。长大后的匡衡做了官,成为了太常掌故,调补为平原文学,也就是去平原郡做了一个教官。但是,很多学者都觉得让匡衡到地方上做个官,太屈才了,于是纷纷上书皇帝,建议把匡衡留在长安。皇帝并没有听这些意见,还是让匡衡到平原郡去了。
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汉元帝。当时史高作为辅政大臣,是靠裙带关系才爬到这么高的职位。所以,有人就建议史高把匡衡召为自己的属官,以此来迎合天下的读书人,为自己博取个好名声。于是,史高就把匡衡召到京城来,推荐给汉元帝。很快,匡衡就凭借自己的能力官升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竟封侯做了丞相。
但是最后匡衡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因为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连累了匡衡。匡衡脱帽赤脚请罪,皇帝虽然免了匡衡的罪,但不久又有大臣揭发匡衡在自己的封地附近侵占盗用土地四百顷,皇帝只能罢免他的官,革了爵位,发落他回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