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都说李广是“飞将军”很厉害,其实,这一位更厉害,完全将其碾压

都说李广是“飞将军”很厉害,其实,这一位更厉害,完全将其碾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49 更新时间:2023/12/14 1:14:36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彼时中国的国威传扬四海,不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更远的西域胡人,他们都对汉朝充满了敬畏之情。汉朝的强大固然让后人追念,可是,我们更加要清楚,汉朝的强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经历过弱小的时期。

后来,是在汉武帝的带领下,汉朝由弱变强,驱逐了屡次寇边的匈奴被赶走,西域与中原的通道也被打开。

稍微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朝的强大并不单单是靠汉武帝一人之力。事实上,汉武帝是顶层的设计者,他是帝国马车的驾驶者。可真正拉动这辆马车的还是帝国的百姓和将军们,那些被后人誉为“龙城飞将”的勇猛之士才是大汉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追李广李敢为先祖。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

甚至,《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可是,当我们查阅历史之后却发现,李广似乎并不能配得上“龙城飞将”的名号。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李广被后人盛赞为飞将军,很多大文豪也纷纷在诗词之中为“李广难封”而叫屈。

但事实上,李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

真正担得起这个称号的应该是汉朝最伟大的将军卫青

所谓龙城,指的其实是匈奴人祭祀龙神的城堡。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个城堡虽然小,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源流。而且,这个所谓的龙城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所在,匈奴的王帐在哪里,龙城就在哪里。而“龙城飞将”则意味着能够直捣匈奴王庭的大汉将军。

我们之所以说李广配不上龙城飞将的称号,是因为李广压根就没到过龙城。他虽然一生和匈奴人作战,可是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李广并未对匈奴人造成重大伤害。他固然能够将弓箭射入石头之中,但上天并没有给他用弓箭射死匈奴单于的机会。

反倒是卫青,成功的指挥了几次对抗匈奴的战役,并且,还率军攻入了匈奴的王庭。

后人对于“龙城飞将”一词的误解大多是来自于古代文人对于李广的同情,人们都认为飞将军命途多舛,是生不逢时。所以,他固然有“飞将军”的称号,却始终没能为自己争取到侯爵。很多感叹自己命途不济的文人因此而对李广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李广的大名彻底战胜了卫青。

但是,李广真的是生不逢时吗?

李广活动的年代,正是大汉由弱变强,有被动防御转变成主动出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个时间节点中,汉匈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李广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夺取胜利的果实。可是,我们看到,李广非但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几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作为一个将军,竟然在紧要关头迷路,错失良机。

其实,李广非但不是时运不济,他的运气简直不要太好。

李广年轻的时候便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那是一场决定汉朝命运走向的战争,几乎所有参加了战争的将军都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可是李广却没有。他因为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印绶而被皇帝猜疑,失去了立功的机会,最终被皇帝发配到了边疆。

但我们要清楚,即使是被发配,李广仍有很多翻身的机会。因为,当时他所在的边疆正好是汉朝与匈奴的交界,匈奴人经常南下叩边,在这样的地方很容易建立功勋。

等到汉武帝继位以后,李广又得到了进入中枢的机会,而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伟略,重视开边的皇帝。因此,立功的机会绝不会少。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发动了著名的马邑之围,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三十三年军人经历的李广率领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可是,这个绝佳的机会却被李广错失,整整一万铁骑全军覆没。要不是卫青力挽狂澜,说不定这场战争就要成为大汉的亡国之战。

后来,李广和张骞一起率军围攻匈奴,又差点被匈奴人一锅端了!最后一次漠北之战,李广更是率领大军迷了路,最终羞愤而死。甚至,李广在临死前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由此可见,李广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抓不住机会,他根本不配享有龙城飞将的赫赫大名。

参考资料:

『《史记李将军列传》、《出塞》、《滕王阁序》』

标签: 李广汉朝历史飞将军

更多文章

  • 为了当皇帝宁愿作傀儡,差点让汉人跟匈奴姓了,结果只能遗臭万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卢芳,汉朝历史,汉朝人物

    古往今来的皇帝有很多,想要做皇帝的人也有很多。但事实上,当皇帝未必有那么舒服,有的人为了当皇帝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做梦都想当皇帝的小人卢芳。相信大家对卢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并不熟悉,事实上,他虽然做了皇帝,可却没有翻起什么大浪。西汉末年的纷纭乱世中,王莽成了遗臭

  • 一个中国人被困国外19年,期间受尽折磨,他唯不忘一件事:回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武,汉朝历史,汉朝人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汉朝的皇帝,击溃匈奴这个其一生的梦想虽未得到完全实现,但是,也让汉的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七十岁在古人中算是长寿的了,而放在君王中更是如此。当汉武帝驾崩的消息传入到当时苏武的耳朵里时,不知苏武又是怎样一番复杂的心理呢?苏武放羊地,为贝加尔湖

  • 唯一让朱元璋落泪的女人,在她之后世上再无朱重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马氏,马皇后,明朝历史

    在我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得享盛世的统治基础。开国皇帝往往一生都在四处征战,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更是数不胜数,正是这样伟大的先祖才配得上后世千秋万代的尊崇瞻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如此。与以往贵为皇族或强将重臣的称帝者不同,朱元璋自幼

  • 为什么现在集体捧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历史上名声不好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纣王,商纣王,隋炀帝,秦始皇,商朝历史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人类得以窥见过往的桥梁。如果没有历史,那么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人们将一无所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历史,就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历史并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它有着旺盛的生

  • 史上第一个太后用一生风流换来大秦崛起,她应当被正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芈八子,宣太后,秦惠文王,太后,秦朝历史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曾这样赞美秦始皇,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亲手缔造统一大业的千古一帝。若论秦朝成功统一六国的原因,除了秦始皇本身的雄韬武略之外,更离不开先人的默默付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秦宣太后,芈八子。芈八子,中

  • 皇后张嫣:11岁嫁给舅舅,婚后29年没怀孕,死后净身原因才被揭晓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嫣,汉惠帝,吕后,汉朝历史

    古代有一个说法,媒妁之约父母之命。古代的女孩子们是没有能力自己选择夫婿的,她们通常会听从父母的安排,由他们决定自己终生的伴侣,所以通常古代的女子13、14岁便已嫁给夫家。除此之外古代人十分讲究亲上加亲的婚配原则,尤其是在世族门阀中更是喜欢互相通亲。简单来说,王家姐姐嫁去李家,李家的祖母妯娌又是王家的

  • 末代皇帝的妃子与溥仪离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与皇帝离婚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溥仪,文秀,傅玉芳,婉蓉,清朝历史

    1922年,14岁的文秀嫁给了17岁的溥仪。新婚第一晚,文秀正等着溥仪垂青,溥仪却冷冷地把她扔到一边。他们结婚九年,溥仪从未碰过她。后来,文秀在报纸上与溥仪离婚,她成了第一个与皇帝离婚的妃子。文秀的原号是额尔代特文秀。她的祖先是八旗上的三黄旗。当她父亲早逝时,他们的家庭衰落了。文秀8岁上小学时,改名

  • 汉文帝的男宠做过汉朝首富最终却饿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文帝,邓通

    汉文帝时期,“女摄影师”徐福给邓通算命,断言他会死于贫困。汉文帝冷笑道:“邓通的命是我的,不是天!”反手给了邓通一座铜山。十多年后,邓通饿死在街头。邓通家境殷实,父母从小就为他聘请老师,希望他学有所成,光宗耀祖。很遗憾邓通不喜欢读书。他整天去河边捕虾、

  • 孙权宠妃虽没有皇后之位却有皇后之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权,卜氏,三国历史,东吴

    199年,孙权率军与兄长孙策攻占庐江。当他凯旋而归时,一幅惊艳的美景映入眼帘。孙权失声叹息道:“这个女真人,是天下绝色的美人。”甚至当他把那个女人带回家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只看了这个女人一眼,就成了他一生的挚爱!这位备受孙权宠爱的女子,是史书上记载的孙权妃子、卜氏后裔的步训师

  • 抗日战争中,藤县保卫战让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国军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藤县保卫战,藤县,抗日,王明章

    来自四川广汉的李昌伟、何红军,湖北随县的阮明刚几名新兵,从不同方向赶往徐州。此时,徐州上空密布着战云。数十万中日大军汇聚于此,一场大战即将爆发。何红军最先到达山东省滕县,他的第41集团军开始了保卫滕县的战斗。第41集团军代司令员是四川陆军上将王明章。王明章奉命在滕县逗留三天,阻击日军。三天后,大批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