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拉着宁王的手说:“你我一同起兵,将来天下你我哥俩平分,各敌一方”。宁王同意了,但是等到朱棣即位之后,宁王就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且他还有家归不得。
朱元璋这一生有26儿子,但是他最喜欢的人就是长子,朱标,自然而然就将他立为太子。只是很可惜朱标没有皇帝命,他走到朱元璋前面。
朱元璋明知孙子朱允炆实力不行,但为着朱标后继有人,还是在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登基之前,朱元璋交代他,对待几个藩王叔叔要“感化”为主,但是朱允炆才上位后不久,就开始找几个叔叔的不是,他要削藩。
叔叔们的势力太强,若是他不动他们,他的头上就好似悬着几把刀,他睡觉都睡不踏实,但是朱允炆行动太过简单粗暴,他在羽翼未丰时就行动,反而让朱棣察觉到苗头,想要开始反抗。
朱棣为了保全自己,他就装疯卖傻,但是看到朱允炆步步紧逼,所以他终于决定接受道衍和尚的劝说,准备起兵造反。只是在起兵之前,朱棣还有一个顾虑。朱棣不怕朱允炆,但是他却很担心自己的十七弟宁王朱权。
说起宁王,他可是朱元璋26个儿子中,最能打仗的一个人,朱棣与他相比势力都逊色很多。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子,朱元璋想着他年纪小就让他待在江南就好,可是又想着会浪费了儿子的才能,所以干脆就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交界的地方,给他划了一块地,让他成为驻守明朝边塞的藩王。
朱允炆登基之后,大家心中都慌,可是又不能明着做些什么。朱棣造反想要拉拢宁王朱权,但是又找不到好的借口。这下可好,朱允炆削藩,他不是一个一个地来,反而是一起收拾。等到他要收拾朱权了,朱棣刚好去拉拢他一起造反。
建元元年7月,朱棣单枪匹马去找朱权求救,他先是用了苦肉计,说自己想要造反都是被亲侄子朱允炆逼得无路可走了,接着他又跟宁王回忆了小时候两人一起玩耍的事情,想要借此打动宁王,但是宁王还是心中存有疑虑。
最后,朱棣就采用了调虎离山之际,他准备要离开宁王的封地,就让宁王出门送他到郊外。其实朱棣早就在郊外布置好到了军队,只有等到宁王一到,就将他围住。
这个时候朱棣就对宁王说:“十七弟,你我一同起兵,将来天下你我哥俩平分,各帝一方。”宁王不愿意答应。但是朱棣早就在他一个人入城时,手下的人带着大量的珠宝买通了宁王的手下,他们都劝他答应。
宁王这才知道自己被朱棣摆了一道,虽然他自己谋虑机智过人,但是面对比他年长20来岁的哥哥,他还是败了。如果朱棣造反,他们二人互为邻居,宁王也不能独善其身,所以他选择了答应。
宁王的手里掌握着80000兵甲,6000辆战车,还有明朝的精锐朵颜三卫,他将这些的资源的指挥权和分配权都交给了朱棣。朱棣造反需要大量的物资,宁王的加盟对他来说就是如虎添翼。
解决了宁王这个后顾之忧,朱棣就能放心大胆地去找朱允炆开战了。他们叔侄大战许久,最后是还朱棣棋高一招,朱允炆大败,但是朱棣最后都没能抓到他,他消失在一场大火里。
朱棣取得胜利之后,他顺利地登基称帝,他给几个弟弟恢复了亲王的爵位,但是他唯独没有兑现给宁王朱权的诺言。不仅没有当初说好的“平分天下,各帝一方”,朱棣甚至都不愿意放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朱权也是一个聪明人,朱棣现在就是软禁他,要是他再不赶紧跑,说不定朱棣哪天就起杀心了。朱权明白朱棣担心他回到封地,起兵造反,所以朱权不求回家,就想着找个地方养老。苏州算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他想要去。
朱棣听到朱权的请求,但是他觉得苏州太好,不愿意让朱权去;朱权又提出了去杭州,朱棣还是找理由拒绝。朱棣看到朱权净挑好地方,所以他干脆给他罗列了几个目的地,朱权看了一下,最后选择了南昌。这次朱棣痛快地答应了。
朱权到了南昌之后,朱棣本该尽快给他建造王府,但是朱棣却迟迟不动,反而以“缺钱”为借口,让朱权先住在布政使衙门里。
朱权知道四哥这是想要挫他的锐气,让他心甘情愿的臣服,朱权为了活下去,他只能不同朱棣计较,他说怎么办,他就怎么办。
朱权都做小伏低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得到平静,很快就有钦差到南京说他暗中诅咒朱棣。朱权身正不怕影子斜,任由他们来调查,结果众人什么都没有查出来。这件事,朱权受了委屈,但是还是不了了之。
朱权知道朱棣还没有完全放下戒心,所以他就在家中谈诗论画,不管外界的是是非非。锦衣卫将朱权的状态汇报给朱棣后,朱棣这才算是对朱权放心了,所以也就让他做个富贵王爷,没有再去找他的麻烦。
朱棣为人疑心太重,脾气又暴虐,所以宁王不与他起冲突才是保全家人最好的做法。但是宁王的后人朱宸濠,他却不愿意继续被朱棣的后人压制,他曾经暗中谋划了一场造反,但是他当时遇到了王守仁,功败垂成。
若是他当时成功了,说不定两家人的格局真的会发生改变,至少当年朱棣许诺的“各帝一方”或许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