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半生漂泊,掷地有声,毫不荒芜。你知道“东坡居士”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都说苏轼是全才?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这是他对自己的期待。但他更有自己的风骨。
人生如逆旅,苏轼的仕途坎坷,却意志不堕,坚韧有节。
1079年,他在开封的大牢里被监禁一百余天后,幸免一死,被贬往湖北黄州。“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他也曾消沉,却不忘自己的责任,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还得了个“东坡居士”的别号。
他听说民间流行溺婴的恶俗,难过得几天吃不下饭,写信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希望能禁止这个陋俗。
同时,苏轼忙碌奔波,和朋友组织了慈善团体“育儿会”,向富户募捐。他自己虽然囊中羞涩,也带头认捐了十千。在苏轼等人的努力下,当地溺婴的风俗慢慢改变。
后来,苏轼要离开黄州了,黄州的百姓、朋友都来送行。
在杭州的时候,他忙着赈灾,办病坊,治理河道,修筑长堤。
苏轼最后一次被贬,是去海南的儋州。此时,他已经62岁了。“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这一无所有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埋骨之地了。
刚到儋州,地方长官同情苏轼,让他暂住在官舍里,被他的政敌处罚。
苏轼就和儿子住在桄榔林里。他给朋友写信:“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
他又开始盖房子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桄榔林里盖了五间茅屋,命名为桄榔庵,他还开垦了一个菜园,挖了粪坑,修了水渠。
当时的儋州,远离朝堂,风化未开。苏轼带头劝学、劝农,让海南人不要迷信巫术,减少屠牛现象,将牛抢救下来耕地务农。
带头挖水井,让当地人喝上卫生的饮用水。还兴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
因为他的到来,海南出了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1100年,苏轼得遇大赦,得以北归。次年8月24日,在常州去世。
苏轼,无论何地,都能够振奋心态,兼济天下。“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一个故事。
1086年,苏轼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王巩曾被贬谪到广西待了好几年,处境艰苦。被贬时,他的一个叫柔奴的歌姬也毅然随行。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柔奴表演歌舞。
苏轼问柔奴:“岭南的日子,应该过得不好吧?”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句话打动了苏轼。他填了一首词送给柔奴,《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石头与书海以前我觉得,苏轼有匡扶社稷的大才。现在才明白,他遇不平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这样的人,是不屑斗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