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诗歌之灵秀、散文之隽永,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能与徐志摩相提并论之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志摩除了在诗歌、小说等方面造诣颇深之外,其散文也堪称一绝。徐志摩的散文内容涵盖颇广,涉及文艺、人生、传记、旅途,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足可谓是“哲思与文学性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徐志摩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与精神世界,值得今人细细赏味。
这说的大概就是林徽因与徐志摩这样令人惋惜的有缘无份。
提起林徽因,很多人就想到了脍炙人口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而大多数人更相信,这一首诗正是送给那多情浪漫的徐志摩。
然而他们的爱情,以温情开始,却以绝情结束,是天意也是造化,总之,两个人不仅错过爱情,而且阴阳相隔。
林徽因生命中的很多缘分都来自于他的父亲,徐志摩也是如此。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是当地著名富商之子,生于商贾之家,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也不错,作为家中独子,一直是家人的骄傲。
林徽因是他人生的意外,或许也是人生的另一段别样的缘。
在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上海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这一段婚姻门当户对,被很多人看好。
但是除了一个人之外,而这个人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徐志摩本人。
徐志摩才华横溢,浪漫多才,但是浪漫多才必然也多情,所以造成了最大的一个遗憾,就是与张幼仪情浅缘深,成了一辈子的怨偶。
因为徐志摩的心并不在张幼仪身上,徐志摩和张幼仪在一起,更像是完成一次任务,与张幼仪结婚生子之后,便离开家外去外国留学。
在1920年,徐志摩在别人的推荐下,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康桥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学习。
这个时候,通过朋友陈伯通的介绍,认识了林长民,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爱好和情怀,在异国建立了忘年之交,就在两个人来往之时,徐志摩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林徽因。
林徽因如同一盏清茶,浇在了热情如火的徐志摩身上,对于徐志摩来说,这如同二月的雨露,沁人心脾,每一口茶都留着淡淡的清香。
初次见面时,林徽因口误,对这个年长他八岁的男子出口喊出一句:叔叔,尽管他们之间相隔了八年,但是徐志摩在林徽因的眼中,是一个值得敬仰的浪漫前辈。
随着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开始欣赏林徽因的聪明大方,而林徽因也从徐志摩的博学多才中受益匪浅。
异乡的孤独更让林徽因这一个少女开始欣赏这样一个令人心动的男人,然而林徽因是何其冷静的一个人,她面对热情如火的徐志摩,即便内心有万般心动,但是依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而徐志摩则不同,看到这样清雅如莲的林徽因,自己的心早已牵挂于异国他乡的风中。
张爱玲曾说:爱一个人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样的爱情属于张爱玲,但是却不属于林徽因。
林徽因是一个冷静自持的人,更有着高冷理智的一面,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不该去碰什么,哪怕爱的热情似火,但同样也能在关键时刻熄灭自己内心的那盏灯。
又加上父亲和二娘的婚姻,让她对待自己的婚姻更加的理性和沉着,或许也是内心的那一份对婚姻的不安全感,让她面对爱人时一再矜持和委婉。
或许林徽因是动了心的,因为徐志摩的满腹诗情,满足了一个少女有关于爱情的所有的满心期待。
就像林徽因曾经发表在1931年的一首诗中所说的一样:这正是春的捉弄,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在那段时间,林徽因的诗字之间,无不透露着一番温情,而与这份温情相应的,也是徐志摩的那一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多年之后重返康桥时写下的,那时的林徽因早已嫁作他人妇,所以徐志摩便在文中说道: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一年的康河仿佛为两个人而流,连河水都变得温柔多情,也见证了两个人彼此情深,或许对于林徽因来说,那不是爱情,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爱恋
无论时间是否正确,也不管人物身份,当爱情存在的那一刻,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纵然没有在一起,但曾经两人曾经流露出的情感,让世界都变得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