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籍籍无名的皇帝是谁?当然是连历史都把他名字弄错的朱载坖。他明明叫做朱载坖,从未改过名,叫朱载垕这个名的是衡府齐东安和王,两个人根本一竿子打不着。
《明实录》清清楚楚地写着“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名载圳”。这个名字清清楚楚,和垕字完全不像。
朱载坖和弟弟朱载圳争夺皇位的时候,拥护他的大臣也拿他的名字做过文章,说裕王的名字从出生就有了预兆,一个土,一个元,这是太阳从九州而出,是君王的意思啊。明明白白的“坖”字,就连旁边的朝鲜记载的也是朱载坖。
那么怎么就变成朱载垕了呢?
这就得说到一个粗心的马大哈卢翰,他在著作《掌中宇宙》时,错误地把明穆宗的名字写成了朱载垕,引发了后面的连锁反应。
以至于清朝廷编纂《明史》的时候,看到了一系列的著作都是朱载垕的名字,甚至万历年间的《掌中宇宙》也是这个名字,谁会平白无故地怀疑文人写错本朝皇帝的名字呢?于是这样的蝴蝶效应,一直延续到如今。
朱载坖不配拥有姓名,他的功绩也在历史上被忽略,但就是这个存在感不高的皇帝,轻轻松松赚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
明朝最有商业头脑的皇帝又是谁呢?还是朱载坖。
公元1566年,不受嘉靖待见的朱载坖终于登上了皇位,但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烂摊子。
摊子有多烂呢?这么说吧国库空虚,在实际一点讲,就是户部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国库的粮食只够吃一个月,连南方剿匪都要招募志愿者,不发放报酬的那种。
前任帝王嘉靖由于梦想得道成仙,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修筑道观,宫廷内也有奢华的道教寺庙。
从不节俭的嘉靖不顾国家财库,甚至于洗脚盆都是一天换一个。这让帝国的财政雪上加霜。
嘉靖20多年的不上朝,不仅使得朝廷运转逐渐停滞,许多官职无人替补,更助长了许多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
朱载坖即位后,叫停了全国的道教活动,倡导节俭。但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微微一笑,将目光对准贪官污吏。
1568年,朱载坖在皇宫里召开了一场奢侈的阅兵仪式,仪式的赞助商已经昭告了天下,是由那些贪官污吏上缴而来。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为他保证海域的安全。
因为,他要重开海域,对外开展贸易,哪能容倭寇在海边捣乱。既然国家的资产不足,又不能够欺压百姓,那就让白花花的银子从国外流过来吧。
这样的一个举措,只花了6年,静悄悄地赚走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朱载坖可谓是一个商业奇才。
然而,历史津津有味议论的不是他的政治成就,而是帝王风流的死法。朱载坖一个毁在了女人身上的帝王。
明朝死得最憋屈的皇帝,同样也是朱载坖。政务上苦闷找寻温柔乡消消愁可以理解,但是朱载坖的兴趣实在太过浓厚。
在朝廷上拼命的他回到后宫也很拼命,即使身体已经不行,还是吃药继续上。朝廷上要让大臣满意,后宫里也要让美人们满意。
虽然后宫人满为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接近300佳丽成功入选,但是朱载坖依旧乐此不疲。朝臣让他多关注实事,他委屈巴巴:“我已经几天没去贵妃那了。”
这倒是实话,因为朱载坖的后宫不仅仅只有贵妃,还有几千莺莺燕燕。
在政务上有见解的帝王,在房事上也有独特的爱好。不仅爱嗑药,重振雄风,同时还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描绘春宫之风景。走进后宫,随处可见男欢女爱的图样。
这样的玩意儿流传到了民间,让威严的帝王形象一下子降低了许多,皇帝不再遥远而神秘,他用过的物品在民间高价拍卖。
由于朱载坖常年靠吃药来补肾,致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一次生病,缠绵病榻了两个月,好不容易能够起床,只是坐一会就头晕眼花,直呼不行。
但是即使这样,朱载坖还是没有节制,最终在1572年,35岁的年龄就驾鹤西去。
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突出贡献的皇帝,若是再爱惜一下自己的身体,也许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就不会那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