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不解,十岁小孩一语道破
荀子《劝学》中曾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师说》中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在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面前,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倘若因为一些束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势必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老师要问你,我们上街叫“买东西”,你肯定不会有任何疑问,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倘若在没有个标准答案面前,老师也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而一个孩子虽然是他的学生,说不定就可以说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一次课堂上,当朱熹问起学生们这个问题时,大家都面面相觑,甚至觉得朱老师问得可笑,不过一个10的孩子却另辟蹊径,他给出的答案让人耳目一新,朱熹老师为之拍案叫绝。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风云诡谲的动荡年代,很多文臣武将随着时代的变迁纷纷等上历史舞台,他们有的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有的则在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一展拳脚。
各个诸侯国为了发展经济而积极变法,有需求就有市场,随之应运而生各种流派,最终形成灿烂的“百家争鸣”现象。
儒家开山鼻祖是孔子,发展到宋朝时,集大成者为朱熹。而朱熹此人也非凡卓绝。
相传朱熹出生时右眼眼角有七颗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黑痣。而古人是十分迷信星象、风水学的,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朱熹将来一定不凡。
果不其然,19岁的朱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但可能是志不在此,由于朱熹的性格与朝堂上那些惯于尔虞我诈的有心之人格格不入,因此,他处处受到排挤。
后来,朱熹决定专心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因为在宋朝时儒学发展并不是主流,所以朱熹打算寻求新思路,为发扬儒家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他通过不断的尝试,将儒佛道进行了一定的融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学说,最终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限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儒家文化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甚至对女性群体产生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不过在当时来说,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逐步让儒家走上正统,而这一流派后来影响了千年,直至今天。
晚年的朱熹无官一身轻,他回到家乡开办学府,很多学生慕名而来。
在一次课堂上,朱熹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孩子们讲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抬眼间他突然发现孩子们根本没听课,而是都把头齐刷地伸向了窗外。
朱熹不解,认为窗外肯定景致不一般,于是他也向窗外看去。原来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正手提竹篮从窗下走过。到底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
朱熹是一位儒生,他自然知道孩子们的天性,为了能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他因势利导,突然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
“既然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名女子,那大家来猜一猜她到底是要去哪里干什么事。”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课堂上开始了一番热烈地研讨。有人说女子是迈着急匆匆的步子回家,有人说她是为了去赶集买东西,也有人说她是去地里劳作……
一时间,学生们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朱熹却让大家安静下来,他紧接着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女子是去赶集,去买东西。那么问题来了,她为什么要“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学生们哄笑一团,认为先生提的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买东西哪有什么为什么,根本没有“买南北”的提法。很明显,这些学生没有去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就在这时,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学弟站了起来,他信心满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女子买东西提的竹篮子,东属木,西属金,而南属火,北属水。如果是买“南北”,则与竹木的属性不符,要么“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么遇火而焚,因此只能买“东西”。
对于这个孩子给出的答案,很多学长们表示惊讶,朱熹点头示意,对他的答案表示赞赏。
在此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孩子勇敢的回答,且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不同方面,就值得提倡。就像“雪融化了是什么”一样,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那么就可以脑洞大开,勇敢说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孩子的回答也非常符合逻辑。
朱熹抛出这个问题并非为难学生们,而是要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锻炼他们对事物的各种看法。
针对“买东西”这个问题,清朝学者曾给出“标准答案”,后来被史学家一致推崇。说东汉时期两个最大的商贸中心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于是商贩们还有很多消费者就必须在这个两个方位来回走动,最终形成了“买东西”这一说法。
《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钗头,北市买长鞭......”可见一斑。
另外,说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贸易直接频繁,而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接壤之处,便也成了买卖“东西”的说法。
无论是阴阳五行,文化还是地理方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莫衷一是,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有的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如果换一个说法则就别有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