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不解,十岁小孩一语道破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不解,十岁小孩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28 更新时间:2023/12/8 17:50:55

朱熹: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们不解,十岁小孩一语道破

荀子《劝学》中曾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师说》中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在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面前,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倘若因为一些束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势必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老师要问你,我们上街叫“买东西”,你肯定不会有任何疑问,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倘若在没有个标准答案面前,老师也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而一个孩子虽然是他的学生,说不定就可以说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一次课堂上,当朱熹问起学生们这个问题时,大家都面面相觑,甚至觉得朱老师问得可笑,不过一个10的孩子却另辟蹊径,他给出的答案让人耳目一新,朱熹老师为之拍案叫绝。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风云诡谲的动荡年代,很多文臣武将随着时代的变迁纷纷等上历史舞台,他们有的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有的则在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一展拳脚。

各个诸侯国为了发展经济而积极变法,有需求就有市场,随之应运而生各种流派,最终形成灿烂的“百家争鸣”现象。

儒家开山鼻祖是孔子,发展到宋朝时,集大成者为朱熹。而朱熹此人也非凡卓绝。

相传朱熹出生时右眼眼角有七颗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黑痣。而古人是十分迷信星象、风水学的,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朱熹将来一定不凡。

果不其然,19岁的朱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但可能是志不在此,由于朱熹的性格与朝堂上那些惯于尔我诈的有心之人格格不入,因此,他处处受到排挤。

后来,朱熹决定专心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因为在宋朝时儒学发展并不是主流,所以朱熹打算寻求新思路,为发扬儒家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他通过不断的尝试,将儒佛道进行了一定的融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学说,最终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限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儒家文化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甚至对女性群体产生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不过在当时来说,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逐步让儒家走上正统,而这一流派后来影响了千年,直至今天。

晚年的朱熹无官一身轻,他回到家乡开办学府,很多学生慕名而来。

在一次课堂上,朱熹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孩子们讲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抬眼间他突然发现孩子们根本没听课,而是都把头齐刷地伸向了窗外。

朱熹不解,认为窗外肯定景致不一般,于是他也向窗外看去。原来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正手提竹篮从窗下走过。到底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

朱熹是一位儒生,他自然知道孩子们的天性,为了能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他因势利导,突然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

“既然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名女子,那大家来猜一猜她到底是要去哪里干什么事。”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课堂上开始了一番热烈地研讨。有人说女子是迈着急匆匆的步子回家,有人说她是为了去赶集买东西,也有人说她是去地里劳作……

一时间,学生们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朱熹却让大家安静下来,他紧接着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女子是去赶集,去买东西。那么问题来了,她为什么要“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学生们哄笑一团,认为先生提的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买东西哪有什么为什么,根本没有“买南北”的提法。很明显,这些学生没有去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就在这时,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学弟站了起来,他信心满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女子买东西提的竹篮子,东属木,西属金,而南属火,北属水。如果是买“南北”,则与竹木的属性不符,要么“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么遇火而焚,因此只能买“东西”。

对于这个孩子给出的答案,很多学长们表示惊讶,朱熹点头示意,对他的答案表示赞赏。

在此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孩子勇敢的回答,且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不同方面,就值得提倡。就像“雪融化了是什么”一样,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那么就可以脑洞大开,勇敢说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孩子的回答也非常符合逻辑。

朱熹抛出这个问题并非为难学生们,而是要发他们的发散思维,锻炼他们对事物的各种看法。

针对“买东西”这个问题,清朝学者曾给出“标准答案”,后来被史学家一致推崇。说东汉时期两个最大的商贸中心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于是商贩们还有很多消费者就必须在这个两个方位来回走动,最终形成了“买东西”这一说法。

《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钗头,北市买长鞭......”可见一斑。

另外,说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贸易直接频繁,而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接壤之处,便也成了买卖“东西”的说法。

无论是阴阳五行,文化还是地理方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莫衷一是,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有的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如果换一个说法则就别有洞天了。

标签: 朱熹买东西何不买南北学生

更多文章

  • 为何清朝后宫妃子受宠后,次日走路都要宫女搀扶?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为何,清朝,后宫,妃子,受宠,后,次日,走路,都要,

    近年来,清朝宫廷剧一度热播,剧中位分越高的妃子,跟在后面伺候的宫女就会越多,而且只要是已经封妃的女子,都会被侍女扶着走路,尤其是在她们受过恩宠之后都要人搀扶走路。这是为何?晚年的溥仪曾说出原因。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宣统溥仪皇帝退位,掐指算来,大清国祚296年。说到清朝的嫔妃制度,满清贵族早在关外的时

  • 三国中隐藏的高手孙坚,打的吕布丢盔弃甲,手中的利器差点称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坚,吕布,黄巾起义,三国历史

    “高手在人间”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他不是武将后人,却将吕布打得溃不成军,相传他母亲怀他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老虎徘徊在山间。老虎的咆哮声,将邻居们吓得纷纷搬迁,最后只有他们一家留在此处。在他出生的那天,天空一声巨响,乌云滚滚,还有41只老虎为他镇守门关孙坚。孙坚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

  • 包拯60大寿时,两个儿子都去世了,感慨要断子绝孙,儿媳崔氏却说:您还有一个儿子,已经两岁了,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包拯,包绶,包繶,包文辅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您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了!”崔氏的话一经出口,立即引起了众人议论纷纷,包拯和妻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孩子从何而来。崔氏这才把积压了两年的

  • 蒋介石求娶陈洁如时,为她遣散一妻一妾,宋美龄却只把她当作小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民国爱情放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大多以悲剧结尾,这是基于时代大环境的发展。而在现实中,这样凄凉结尾的爱情同样存在。蒋介石与宋美龄是历史上有名的夫妇,在大众眼里两人门当户对,宋美龄独当一面,对蒋介石帮助不少。但说到两人之间的爱情,少不了要提起另一个女人陈洁如。花一般年纪的陈洁如遇到而立之年的蒋介石,蒋介

  • 1941年,女战士莫林被日伪军抓捕,莫林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没想到敌人问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认识莫林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941年,女战士莫林被日伪军抓捕,莫林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没想到敌人问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认识莫林吗?”莫林心里一惊………莫林原名姚世瑞,出生于1920年,因为家境还不错,她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0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新式学

  • 关羽是汉寿亭侯,到底是多大的官职,是不是比五虎上将还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汉寿亭侯”不是一个官职,而是爵位;其次,五虎上将是小说里的称号,历史中并没有这个称谓;三,关羽的爵位是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详细聊一聊三国时期武将官职爵位的趣事。秦汉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常见排序是大将军(武将之首,位列三公之上)、三公将军(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

  • 帝王故事——<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出生在七雄争霸、烽火连天的战国末期。他的父亲名叫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子楚曾被派往赵国做人质。当时,在赵国邯郸做生意的大商人吕不韦看到子楚这种

  • 美国夫妻二人在清华教书,竟是潜伏多年的间谍,为何最后却被释放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故事

    1950年,清华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惊天大事。两名来自美国的教授在上课期间,忽然被警察抓捕,随后,就被带到了我国管理最森严的讯审场地。正当所有人为之感到疑惑时,一个重磅消息横空出世:这两名外国友人,明面上是清华备受尊敬的教授,可暗地里的身份,却让人惊讶不已间谍。此消息一出,清华师生与学子无不哗然,平日

  • 张仪连横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经过改革,国力日渐增强。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秦国,其他六国都感到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联合抗秦的策略。这种策略叫做“合纵”。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国一边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打击其他国家,这种策叫做“连横”。在主张“连横”

  • 1896年,18岁的太监寇连才冒着生命危险奏最后一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故事

    1896年,18岁的太监寇连才冒着生命危险奏最后一曲。慈禧想起旧情,想饶他一命,但寇连才说了一句话,气得慈禧杀了他,光绪听了却哭了。15岁那年,家里的生活薄地被地主霸占,父亲未能起诉,反而被折磨致死。于是,聪明好学的寇连才只好放弃读书,一心入宫谋生。因为她思维敏捷,慈禧很喜欢这个给她梳头的小太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