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圣人竟能拜七岁小孩为师,是孔圣人格局大?还是小孩懂得多?竟能当孔子的师傅!他的这种态度!至今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件事还得从孔子讲学开始说起。
孔子最开始也不是讲学的,他毕生的理想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所以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非常看不惯。
要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最便捷的途径便是从政,这也是孔子最初的选择。
但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诸侯兼并的时代,孔子的仁政学说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君主富国强兵,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开始了游历和讲学。
孔子游历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政治理念能够被认可,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讲学的目的是希望把自己的政治学说传承下去。
事实证明,孔子的政治学说传承的不错,可是他的政治理想实现的不好。
对这一点,孔子自己也非常不解,他皓首穷经,翻阅上古典籍,把易都翻烂了,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一天,他带着几个学生外出游历,也算散散心,路过莒国纪障,一路行来,发现此地不仅民风淳朴,而且多有谈吐不俗之人。
俗话说,“闻弦歌而知雅意”,从这些人的谈吐中孔子发现,应该有大智慧的人隐藏在这些人中间。
于是孔子着重留心那些年高德劭之人,希望在他们中发现那位智者,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但是很遗憾,孔子没能发现这样的智者。
就在孔子带着遗憾和失望准备离开的时候,官道上的几个孩童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几个孩子正在用石头泥块摆成城池的样子,看着他们,孔子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自己,不也是用这些东西模拟祭祀的场景吗?
孔子想得出神,一时间忘了告诉驾车的子路把车子停下,子路又是出了名的急脾气,他见几个孩童拦在路上,就喊这几个孩子让开。
小项橐很不满意子路的态度,就问道:“为什么是我们让开而不是你们绕路呢?”
孔子见这孩子说话很有条理,有心想考考他,就问道:“路是车马走的,车马为什么要绕开呢?”
小项橐义正词严地说:“路虽然是车马走的,可是路上有城池,城池不想给你们开门,你们是不是要绕路?”
多么浅显的道理!
在孔子听来,却如雷贯耳,他似乎抓到了什么,可还是有一点模糊,再有一点点拨,他就能豁然开朗了。
孔子急忙下车来,对项橐说:“我有一个问题,你如果能回答上来,我就拜你为师。”
子路等弟子以为孔子在开玩笑,也未加劝阻。
项橐庄重地点了点头。
孔子问道:“天上有多少星星?”
子路等弟子都懵了,别说一个孩子,就是他们这些追随孔子多年的饱学之士,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可是项橐却一点儿也不惊慌,他掷地有声地回答道:“一天一夜的星星!”
听到这个答案,孔子当即躬身下拜,奉项橐为师。
这个答案,孔子苦苦追寻了大半辈子而不得解,今天竟然从一个小孩子嘴里说了出来,让他怎么能不激动。
孔子当然不是为了天上有多少星星而苦恼,他苦恼的是,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怎样才能恢复,
这是一个让他苦思不解的难题。
当项橐告诉他“车马要绕开城池”的时候,孔子悟到了“变通”二字,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也。
要想恢复周礼,必须要结合实际进行变通,不能因为没开门的城池而裹足不前,该绕路的时候还是要绕路的,哪怕绕远一点,总比停在原地不动的好。
当项橐告诉他“一天一夜的星星”时,孔子悟到了“致用”二字,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呢?与其纠结于天上有多少星星,还不如把精力放到能看到的星星的功用上:用来区分白天黑夜、用来指示东南西北、用来推演节气变化。
自己一直在为周礼得不到恢复而苦恼,何不转变一下思路,把重心放到周礼中的哪些是现在能恢复的呢?
自此以后,孔子留下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句,为后人留下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警醒。
“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孔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