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0年,33岁汉文帝让满朝文武,穿上丧服,前往舅舅薄昭家里哭丧。但奇怪的是,薄昭根本就没有去世。前两天,两人才刚在一起喝了酒。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德皇帝。
他曾感念缇萦救父,废除肉刑;又因心疼百姓,下诏免去天下田租。
然而,这样的他,却费尽心思,只为了逼舅舅自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薄昭,是刘恒母亲薄姬唯一的兄弟。当年,刘邦去世,吕雉大肆报复戚夫人,也扣押了后宫许多妃嫔。但她唯独放过了薄姬。
在吕雉的安排下,薄姬可以儿子一起去代国,还可以带走兄弟薄昭。
薄昭非常疼爱刘恒。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诛灭诸吕的行动后,周勃、陈平表示愿意拥护代王刘恒为皇帝。
天上突然掉下馅饼,却也凶险万分。
他必须前往京城确认消息的真伪。可消息若是假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此时,薄昭主动站了出来,他代替刘恒前往京城,探听消息。此后,刘恒入驻长安,成了汉文帝。
从这个角度来看,舅舅薄昭立下大功。
刘恒很孝顺,也懂得感恩,他封舅舅为轵侯,后来又加封他为万户侯。但只过了10年,他就开始费尽心思,逼着舅舅自尽。
据《资治通鉴》记载,为了逼舅舅去死,刘恒做了很多努力。
他先是派出亲信大臣,专门陪舅舅喝酒,话里话外都暗示舅舅自尽。但酒足饭饱后,薄昭只当听不懂,坚决不自尽。
最后,刘恒下令让满朝文武穿上丧服,去舅舅家哭丧。最终,薄昭绝望自尽。
(《资治通鉴》:“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好端端的,汉文帝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亲舅舅?
这就要从一段激情杀人的故事说起了。
当时,刘恒派钟毓当使者,去薄昭的封地宣讲探查,遇见薄昭的侄子薄贵为非作歹。
钟毓刚正不阿,二话不说,把薄贵当场斩杀。
薄昭气坏了,找钟毓要说法,结果钟毓说:“人我已经杀了,你能怎样?”
薄昭勃然大怒,拔出剑,当场杀了钟毓。
这一下,事情就大了。
钟毓是刘恒钦点的使者,而在汉朝杀使者是死罪。
消息传回京城,大臣们持2派意见:
一派认为,薄昭触犯死罪,理应处死;另一派认为,薄昭身份特殊,又是大汗的功臣,且此事是钟毓故意激怒在先,应当从轻处理。
薄太后得知消息,也来为亲弟弟求情。
但最终,刘恒还是决定判处舅舅死罪,不过鉴于他的功绩,不宜斩杀,应该给他一个体面赐你自尽谢罪。
薄昭当然不愿意,他一直不肯自尽,于是才有了汉文帝刘恒的一系列操作。
当薄昭看到满朝文武穿着丧服来哭丧时,他就知道,事情没有回旋余地,当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灵枫历史阁】
乍一看,这件事好像是刘恒刚正不阿、大义灭亲,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认为不会。
汉文帝刘恒,并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他的儿子,即太子刘启,曾吴王世子刘贤下棋,因输赢争执,而抓起棋盘打刘贤的头,致使刘贤当场死亡。
但刘恒没有处罚儿子,只是单纯把刘贤的尸体送回给吴王。
这次包庇,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因为憎恨审食其没有帮助他母亲,把审食其约出来,用藏在袖中的铁椎捶了他。事后,刘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从这些事情来看,刘恒并不是个认死理的人,他的“秉公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那他到底为什么要逼着舅舅自尽呢?
我认为,刘恒这么做,主要有3个目的:
第一,为自己立威,为新政、新法立威。
钟毓被杀之时,正处刘恒推行新政之际。
钟毓,作为刘恒亲自指派的新政代言人、新法传播者,却被皇亲贵族给杀了。
若是刘恒轻拿轻放,就等于告诉世人,新法为皇亲贵族让路,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二,严防外戚干政。
自吕雉之后,“外戚干政”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的警钟。
薄昭是薄太后的亲弟弟,是汉朝的外戚。
他虽然立功无数,但也嚣张跋扈。杀钟毓,虽有他故意激怒的因素,但也有薄昭的跋扈使然。
第三,敲打功臣,切勿倚老卖老,自恃功高。
在刘恒当皇帝的路上,薄昭有重要的扶持之功。而与他有着相同功劳的,还有以前的老臣周勃、陈平等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在刘恒上位之初,有扶持之功,但是到了后期,他们基本都会走向倚老卖老、自恃功高的结局,能够一直清醒地保持君臣之谊的,寥寥无几。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蕴藏了帝王的狠心,更蕴含了功臣的不懂收敛。
刘恒虽仁德,却也是个帝王,威严不容挑衅。即使亲如舅舅,功勋卓著,但挑战了皇帝的权威,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处死。
以上是我认为刘恒逼死舅舅的三个意图。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如果你是刘恒,你会怎么处理舅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