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主席逝世,举国哀痛,人民陷入一片凝重的氛围。
之后的悼念活动长达一个月。各个媒体对伟人离世的消息进行了全面报道,官媒《人民日报》的版面从9月11日开始,一直到国庆之前都是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一些作家更是发表了很多悼念文章。
可以说,当时就算是目不识丁、闭户不出的人都知道伟人毛主席离世的消息。因此,只要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都会纷纷前往北京表示悼念之情。
然而,在这些前赴后继的人群中,李敏却一直没有看到那个人。李敏焦急地拨通了他的电话,略带埋怨地说:“小张叔叔,你怎么还不来北京悼念爸爸?”
原来,这位“小张叔叔”就是毛主席生前身边的警卫张仙鹏。他在毛主席和李敏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毛主席父女非常喜欢他,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离世多时,他却一直没有出现?他现在在哪里?
下放基层工作
张仙鹏作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每天与毛主席朝夕相处,二人感情非常深厚。即便再累,毛主席都要和张仙鹏聊聊天,每次和他说完话,总会感觉一身轻松。
“小张,你中午准备吃什么?”
“小张,你帮我研研磨。”
“小张,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等等,似乎毛主席最喜欢叫“小张”两个字。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粮食短缺,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毛主席每日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思来想去,毛主席决定精简身边的工作人员,一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和人民的困难;二来将工作人员下放到基层,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了解生产知识和农村现状。
紧接着,毛主席就将这一想法付诸了实践。深夜,毛主席披上衣服,伏案在下放名单上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一一写上去。1960年12月25日,67岁的毛主席饱含不舍之情,宴请了第一批即将下放到基层的工作人员。
餐桌上,毛主席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脸庞,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多年,为国家效力了大半生的人,如今都将离开,不免一阵伤感。吃过饭后,毛主席谆谆教导,告诫他们下放后要勤于劳动善于学习。
不久,第一批下放的人离开了,这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他走后,张仙鹏接替了他的工作,辅助汪东兴。在这期间,毛主席内心非常纠结,考虑是否也将张仙鹏下放到基层。
他想将张仙鹏留下,但是深知形势不允许,多下放一个人,就能多为一些百姓带去一些福祉。
一天,毛主席将张仙鹏叫到面前,问道:“小张,你愿意去基层工作吗?”毛主席多希望他说不愿意,这样就可以多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将他留下来了。
小张想了想,坚定地说:“主席,我愿意,到了基层,可以为百姓做好多事。”
毛主席又问:“你不怕辛苦吗?”
小张回答:“主席,你忘记了?不是您常教导我们,只有到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地领会真理。”
小张的话让毛主席欣慰地笑了笑,也让毛主席终于下了决心将跟在自己身边多年的张仙鹏写到了第二批的下放名单里。
随后,张仙鹏被派去湖南搞工业,一年后再回来。1962年2月,张仙朋带着妻子一起前往湖南的一个贫困山村。在那里,日子虽然艰苦,张仙鹏过得却很充实,每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劳作,一起拉家常,这这段时光对他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一段记忆。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963年,张仙朋回到北京。此时,毛主席身身边的警卫员已经大换班,李银桥、封耀松等人都已不在。张仙朋明白,自己也是时候离开,为后辈人让位了。
毛主席问他:“小张,你想去哪里工作?”张仙朋思忖了几秒钟,说;“主席,我妻子刘秀琴是从兰州来到,所以我想去兰州。”毛主席听张仙鹏这么说,也没有多说什么,年轻人多吃些苦总归是好的。
然而,张仙朋的父母听说儿子要去那么远工作,而且条件艰苦卓绝,二老是坚决不答应。张仙鹏拗不过父母,于是,只能再次去找主席,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主席,蒙您高看,我不能去兰州了,我还是回山东吧!”
毛主席在了解缘由后,表示赞同:“那也行,回老家也不错。”
在离开之前,张仙朋携妻一同来到毛主席家,向他告别。毛主席看着俩夫妻感慨地说:“我身边的人一个个地离开自己,如今你们也要离开了,我舍不得呀,可是你们现在也不是毛头小子了,该出去寻找自己的天空了。”
听了毛主席的一番话,张仙鹏伤感顿时涌上心头,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道:“主席,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有时间就回来看您。”
毛主席欣慰地说:“好,我等着我们的下一次相见。”可是他们谁也没想到,这一面竟然成了他们最后一面。每当张仙鹏回忆起当初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的场景,便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初到毛主席身边
张仙鹏祖籍是山东烟台人,1949年9月,由于东北局急需人才补充,张仙朋被调往沈阳政府宾馆工作,成为一名招待员,这时,他还是个年仅15岁的小伙子。
在宾馆工作期间,张仙鹏接见了很多领导,他们的言行举止让自己受益匪浅。
时间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三个月,一天,上级领导特意前来交代张仙鹏,他们宾馆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接待任务,必须要细心接待,认真准备,不可出现丝毫差错。
领导紧张的神色,让张仙鹏怎么也猜不到自己将要接待的人是谁?
直到一行人簇拥着一位领导尽到会议室之后,张仙鹏才知道原来这位重要的人物竟然是毛主席。他虽然没有见过毛主席本人,但是,他的画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挂在客厅里,没有人不认识。
张仙鹏赶快给毛主席倒茶,毛主席看着这位小伙紧张的模样,慈祥地对他说:“谢谢你,不必紧张,将我们当成寻常客人就行了。”毛主席的话让张仙鹏激动了一整晚。
转眼又是两个月,毛主席访问苏联回来了,再次下榻文化宾馆。这一次,依然是张仙鹏接待的他。毛主席在此逗留了几天,在此期间,毛主席对张仙鹏非常满意。临行前,毛主席问他:“小张啊,你愿意到北京工作吗?”
听到这句话,张仙鹏欣喜若狂,一时间竟忘了如何组织语言回复毛主席。看着小张激动的神情,毛主席了然于心。对小张笑笑就走了。张仙鹏这时才缓过神来,高兴地冲毛主席的背影喊道:“我愿意,我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1950年8月,正在负责接待工作的张仙鹏,领导突然兴奋地跑到张仙鹏面前,手舞足蹈地告诉他即将被调到北京,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看着领导比自己还激动的样子,张仙鹏也有几分懵然。
当他从领导手里接过调任令时,才真的相信领导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他将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很快,张仙鹏就到北京履职,经过严苛的训练之后,张仙鹏于1951年3月正式成为了毛主席身边的一名警卫战士。
张仙鹏年纪小,阅历少,刚刚到毛主席身边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工作环境,对毛主席也不太了解,闹出了不少乌龙。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平时说话是带着一些湖南口音的,就算是经常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偶尔也会听错。
譬如,有时毛主席想要休息一下,打牌放松放松精神,警卫员误听成了“打靶”,因而,毛主席为了不辜负警卫员的一番苦心,只好打几下练练手;有时,毛主席说将警卫叫来,最后警卫没来,政委来了;有时候毛主席要找两个鞋子,不久,工作人员提了两个箱子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毕竟他们和毛主席工作时间久了,虽然小的失误不断,大的问题却从未出现过。张仙鹏就不一样了,他的失误常常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