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旧伤复发,临死前给陈平下令:“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陈平领命,带着周勃去找樊哙。半路上,陈平忧心忡忡地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真杀了他,咱们不会有好下场!”
陈平和周勃接旨,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去找樊哙。在路上,陈平试探着对周勃说道:“周将军,皇上的旨意该怎么执行?”
周勃反问道:“你说呢?”
樊哙乃皇帝故人,又是皇后的妹夫,皇上是发怒情况下要杀他,万一后悔了怎么办?皇后和樊夫人吕媭也不是好惹的。
周勃与樊哙是故交,他不相信樊哙会背叛刘邦,他更不忍心去杀樊哙。于是两人一商量决定将樊哙囚禁,带回去交由皇上自行处置,杀刮存留由皇上决定。
他们来到军前,并没有进樊哙军营,以皇帝的名义召樊哙出营接旨。樊哙见来人不多,也没多想,就来见了陈平和周勃。陈平宣读了诏书,然后周勃将樊哙绑缚囚车中。
周勃接替樊哙留下,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复命。半路上,陈平就接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皇后让赵尧告知陈平赶快到荥阳去,协助灌婴加强荥阳的防守,以防有人反叛。
由赵尧押樊哙回长安,赵尧和陈平交换了传车。陈平一上车,就快马加鞭拼命赶路。陈平这么急并不是要赶往荥阳,而是要在赵尧之前赶回长安。
刘邦一死,樊哙之事肯定要翻案。他害怕吕媭在皇后面前告他的状。他必须赶在吕媭之前向皇后解释清楚。
陈平一进灵堂,直接扑倒在刘邦的灵前,放声大哭:“陛下,您让我杀樊哙,我怕您后悔,将人押回来由您处决,这事还没办完,您怎么就走了呀?”
他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嗓子都哭哑了,后来竟跪着爬到棺材跟前,一边哭一边用头猛撞棺材。
这话是说给刘邦听的吗?不!是说给旁边的吕后听的。吕后听了陈平的话,又见陈平脸上鲜血直流,被他的忠心感动,赶紧拉住他,劝他不要哭了,朝中还有好多大事等着他办。
不得不佩服陈平的聪明,原本刘邦让他去杀樊哙,本就是一个死局。不管杀与不杀,他都没有好果子吃。但他却能随机应变,从绝境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尤其是在得知刘邦的死讯之后,他的应对措施,让自己化险为夷。
樊哙以屠狗为生,而刘邦喜欢吃狗肉,两人很早就交往甚密,是不折不扣的“酒肉朋友”。刘邦起兵后,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劳苦功高,最大的两个功劳是“樊哙劝谏”与“鸿门宴救主”。
樊哙虽然是功臣,但也是外戚,刘邦为保护他心爱的戚夫人和幼小的儿子,樊哙非杀不可。刘邦之所以临死之前要下旨杀樊哙的原因不外乎三个:
1.刘邦的疑心病很重,自从坐上皇位就开始表现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韩信、英布等这些外戚诸侯,他惧怕他们造反,所以先下手为强。
2.先有卢绾手持重兵谋反,刘邦对卢绾也极信任,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同样十分担心和卢绾对峙同样手握重兵的樊哙,一旦他去了,樊哙将成为外戚中的强者,刘邦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下令除之而后快。
3.樊哙与吕后有莫大关系,樊哙和刘邦是连襟,樊哙必将成为吕后的左膀右臂,除掉樊哙相当于断了吕后的臂膀。这样也算是为戚夫人和年幼的儿子扫除障碍。
人算不如天算,陈平和周勃并没有杀死樊哙,而是将他押往长安。途中刘邦病逝,这样樊哙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