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五百多年宫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历经六朝,屹立不倒,她熬死了五个皇帝。她的一生堪称“女中人杰”,亦有“女中尧舜”之称。
她经历了燕世子妃、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这就是洪熙帝的张皇后,太夫贤能、儿孙孝顺,可谓后妃中的赢家。
她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孙媳妇、永乐帝朱棣的儿媳妇、洪熙帝朱高炽的皇后、宣德帝朱瞻基的生母、英宗朱祁镇的祖母。
张氏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从世子妃、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作为一名宫中女子,可谓达到了人生颠峰。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封燕王长子朱高炽为燕世子,其妻张氏被封为世子妃。
身为世子妃,张氏贡献了三个儿子:长子朱瞻基、三子越王朱瞻墉、五子襄王朱瞻墡。连续迎来三个孙子,令燕王对世子和世子妃非常满意。
永乐二年(1404),朱棣封长子高炽为皇太子、张氏为太子妃。
永乐初年,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太子多次被小叔子汉、赵离间,他们扬言“太子身体肥硕,不能骑射”。
一天,朱棣与徐皇后、太子一起用餐时,朱棣指着张妃对高炽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
张氏连忙起身叩头谢恩。从御膳房端出亲手做的汤饼,侍奉给公婆。朱棣和徐皇后欢喜又感动,招呼高炽与张氏同饮,尽欢而散,太子因此得以不废(程嗣章《明宫词》)。
太子因肥胖惹怒了皇上,张氏于是精心帮太子减肥:其一控制饮食,其二督促骑马射箭(《明史·后妃传》)。
呵呵,任何时候减肥方法无两,都需要“管住嘴,迈开腿”,为了皇帝宝座,减肥很有必要。无论监国,还是伴驾,张氏始终陪伴在朱高炽左右,朱高炽以“后故,得不废”,惊险保住了太子之位。
在后宫,张氏尽心尽意地培养儿子,皇太孙朱瞻基英武睿智。渐渐地,他在朱棣的心目中完全取代了觊觎太子之位的汉王和赵王。
朱高炽继承皇位仅一年,便病逝了,终年四十八岁。所以张氏作为皇后,也仅仅一年。在这一年中,朱高炽深谙妻子贤德聪慧,朝政大事也常常与她商量,张皇后也常常给出自己的良好建议,夫妇和顺,朝堂清明。
二十八岁的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张皇后荣升为皇太后,宣宗朱瞻基侍母至孝,朝中大事,必禀报皇太后再去施行。她留用了永乐、洪熙时期老臣,形成可靠的内阁,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辅佐年轻的皇帝稳定政局。
鲜为人知的是,孝顺能干的宣宗朱瞻基,为人风流倜傥,爱好声色禽兽,纵情游猎杂戏,让张太后操碎了心。《皇明纪略》记:“宣庙好促织(斗蟋蟀)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十年飞逝而过,宣宗朱瞻基突然急病逝世,年仅三十八岁,宣宗仅在位十年。张太后万分悲痛,她命人将景德镇御窑烧制的蛐蛐罐全部砸碎掩埋。
朱高炽在皇位仅一年,宣宗在位十年,看来皇帝也是一个高危职业啊,两任皇帝加起来在位才十一年。
宣德帝崩,年方九岁的长孙朱祁镇继承皇位。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张氏因此成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因为有宣宗朱瞻基遗诏,大事均奏张氏而后行。所以有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她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后妃传》)
太皇太后委任内阁,将朝政交于大臣共同处理。但非常重大国事的裁决权,作为辅政大臣还是会请太皇太后处理。虽然太监王振受宠于帝,但太后在世时他也不敢专政。
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皇太后患病薨没。明仁宗张皇后的一生,夫妻感情和睦,位列中宫,儿女双全,子贤孙孝。进可辅助国家大事,退可后宫儿孙满堂、子孙绕膝,唯独丈夫儿子英年早逝,其他也没啥大遗憾。
纵观张氏一生,堪称“女中人杰”,亦有“女中尧舜”之称,她聪明贤惠,能遵妇德,既能襄助盛世,亦能独撑大局,这位出身并不显赫的女性,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