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3年2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得到元军不会屠城的承诺后,开城投降,当文天祥痛骂吕文焕是"乱贼"的时候,吕文焕也只能憋出那句"襄守6年不救"。
仅四年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军民十余万人或拿起刀冲向敌军战死,或跟着皇帝和丞相殉难。至此,大宋彻底亡了。
其实吕文焕的官阶并不高,守襄阳的时候他也只是知襄阳府兼京西副使,最高统帅则是他的哥哥吕文德,也是吕氏军事家族的一员。
吕文德这个人虽然对送熟图有公干,最是贪财好色,且目光短浅。
在襄阳之战中,吕文德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了蝇头小利而同意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做买卖。后来竟然他同意他们建筑城墙与襄阳东南,致使后来南北援军受阻城下。
二是蒙古人已经围困襄樊,并筑寨以作长期准备。吕文焕报吕文德请求趁蒙古筑寨未成之时,夹破攻击。
但吕文德不听,自以为是,直接导致直接导致蒙古人足足使用了15万兵力将襄樊围得水泄不通。吕文德察觉被骗,但也为时已晚。
尽管襄樊地区的守军还能通过水军和后方取得联系,但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将是徒劳的。
当时张世杰、夏贵等人率领着援军,趁着汉水上涨,逆流而上,准备驰援襄阳,意欲往襄阳城内增添兵员物资,却被蒙古人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就连吕文德手下的7万精锐也是损失惨重。
吕文德死后,李庭芝接任京湖制置使。而此时的李庭芝手中几乎无兵可调,只能无奈地征集民兵出生的死士。
于是,3000死士拿起了刀,血红着双眼从汉江上游的均州奔流而下,驰援已然被围困了五年之久的襄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死尸的将领张顺和张贵有两个非常滑稽的外号,即矮张、竹园张。
张顺和张贵是农民出身的将领,为人十分淳朴,所以在出发之前,他们就已然警告了自己的下属:"前方就是死亡,你们要是并非出于本心驰援襄樊,赶快滚,可别妨碍了我们的大事。"
惊奇的一幕出现了,3000民兵在此刻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当时蒙元大军在江面上用铁索连着船只,几乎是布满了江面,无懈可击。
可三千民兵却英勇无比的斩断了一条条铁索,愣是冲破了元军的重重包围,和敌军转战120里,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入了襄阳,一举完成了宋朝正规军都无法完成的功绩。
当然,这也是襄阳最后一次接受到援兵和物资。
当时的襄阳城已断援许久,听闻援兵已至,顿时士气大增。
可当城中居民皆欢呼,援军到来的时候,只见江面上却飘来了一具尸体。
原来那就是矮张张顺,当时的他,身中6枪4剑,仍然怒目圆睁,最终手持弓箭而死。
在将士们的眼中,矮张张顺就是神,将他立碑安葬,还为他修建了一座庙。
而张贵则不听从吕文焕的要求保卫襄阳,而是返回了郢州,和下游的守军相配合。
可后来叛徒将此事告知了元军,导致张贵在龙尾洲被痛击。无路可退的张贵只能且战且走,最终身受数10枪,被蒙古人杀害。
后来蒙古人将张贵的尸体抬到了襄阳城下大喊:"认识矮张吗?这就是了!"
襄阳城中军民听闻街痛哭不止,吕文焕更是怒不可遏,斩杀了来使,同时立了两座庙宇,祭奠这两个民兵都统制。
当然,这也是襄阳守军的最后一次突围。至此,随着元朝水势力量的愈发强悍,宋朝军队再也难以援助襄阳。
只可惜,尽管张贵、张顺等人已经耗尽了人生所有的能量,但仍然挽回不了大宋的大厦将倾。
公元1273年,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最终结束。
当时樊城守将牛富率领百名士兵和元军激战三日,就是不投降,最终皆身负重伤,蹈火自尽。
不仅如此,樊城中仅存的数千名百姓被尽数屠戮,尸体被挂在樊城南墙,襄阳军民见此状皆大哭不止,士气大跌。
而吕文焕投降元朝之后的所作所为就让人很不耻了,帮着新主打雇主,而且还不遗余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所不耻的。当然,后世的洪承畴也是这样。
不管怎么说,对于吕文焕的评价,或许用"南宋最矛盾的名将"来说比较合适吧。
至少吕文焕在独守襄阳的6年时间里,一直都是意志坚定,且忠贞不二,率领宋军抵抗元军6年之久,创造了中世纪守城战的奇迹。
但吕文焕降元后,又拼尽全力帮蒙古人灭了大宋,可以用助纣为虐,恬不知耻来形容。
吕文焕的种种可耻行径,不仅在宋朝方面遗臭万年,就连元军内部也非常鄙夷他的人品。
今年文天祥初始援军期间,曾经指着吕文化鼻子酣畅淋漓的大骂,就连元军高官,也纷纷忍不住拍手称赞。
吕文焕曾赤胆忠心的率领孤军,苦守襄樊两地多年,最终因兵尽粮绝投降。投降元军之后,他又去谄媚屈膝,卖主求荣,自请为元军先锋,带领蒙古人一路攻城略地,导致灭亡大宋。
之后,吕文焕跟随伯颜征战四方并平定天下。晚年退休后,曾有人诬告吕文焕意图谋反,但对他深信不疑的忽必烈想也没想,就认定那人胡说。可见蒙古人对吕文焕还是相当信任的,但汉人却因背国叛主始终加以鄙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