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融你会想起什么?是从小熟读的《三字经》中的那句“融四岁,能让梨。”还是后来背负着“不孝,不忠”之罪名而死于刑场的“假君子,真小人”?那么孔融惨遭诛九族之罪而拖累全家共赴黄泉,究竟是自己种下的恶果还是动荡时局下命如草芥的悲哀?
在全家惴惴不安,等待入狱受死之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又是如何表现的?他年仅九岁的大儿子又是说了怎样的八个字而得以流传至今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孔融之罪从何而来?
孔融字文举出生于东汉时期,鲁国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曲阜,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孔融自小便接受着儒学文化的熏陶,如此看来他在年仅四岁的时候就能做出“让梨”的举动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又因为其“少有异才又勤奋好学”,所以在孔融年纪很小的时候,他的名声就已经在家附近传开了。可是命运却并没有一直眷顾这个知礼乐学的孩子。在孔融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孔宙就离世了,在孔宙的葬礼上孔融伏地大哭悲痛难以自拔,后来竟然需要别人的搀扶才能站起身,一时之间孔融孝顺贤德的名声再次被广为传颂。
东汉末期当官制度正逢举孝廉时期,毫无疑问孔融因此走上了官场。时逢乱世孔融在官场上又太过刚直,所以可想而知官场上的生活对孔融来说并不好过,不过好在他一生门徒众多名气又很大,所以虽然在官场上不受重视但却依旧有一席之地。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还是因为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开始出现了变故。
汉朝王室微弱,董卓总领朝政,这时天下乱象已生,董卓自然也难掩心下躁动提出了想要废掉汉少帝改立更好拿捏的汉献帝,此时满朝文武皆知董卓狼子野心但迫于形势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偏偏孔融因家学信奉君臣之道,认为董卓此举有违孔教三纲,竟当庭与董卓辩论。迫于孔融的名望,盛怒之下的董卓才没有杀了孔融,而是本着眼不见为净的心态将孔融下放到了北海,去做相国。
孔融在北海期间政绩很好,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他在北海为政六年,这六年间他主持了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等诸多政策,大都颇有绩效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孔北海”。也许如果没有战乱的话,孔融会一直在北海干到致仕,然后带着大家对他的祝福与想念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吧。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建安元年,袁谭攻打北海,原本一介书生的孔融,被迫指挥军队与其交战,可是书生和将领本就存在着壁垒,这让身为儒生之典范的孔融十分犯难,结果毫无意外,孔融在与其激战了数月之后,最终还是不敌袁谭,败逃回了山东。
虽然是战败而逃,但此时的孔融,大家还是愿意尊称他一声“孔北海”的。但是此时的众人又有谁会想到,等到孔融身死后,竟连收尸之人都没有呢。
孔融战败逃回山东后,又经人引荐,再次辗转为官,可是此时袁绍已经战败于曹操了,孔融也就因此来到了曹操的手下。
曹操此人,大家都知道是典型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枭雄,其手段之狠辣当世无出其右。可是此时的孔融却依旧没有认清形势,即使不在朝为官了,他也依旧在与曹操对着干。
因为当时总有战争,曹操为避免手下之人饮酒误事,曾颁布过禁酒令,禁止手下的人饮酒,可孔融偏不,孔融总是在酒楼茶肆或者是家中,召集许多人前来饮酒,行事十分张扬。若仅仅是这样,曹操还能念及孔融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放他一马,可偏偏,孔融再次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曹操在打败袁绍后,本欲纳袁绍的儿媳甄宓为妾,可是被自己的儿子曹丕抢先了。孔融知道这件事后,竟特意写了一篇内容为“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的奏折来讽刺曹操。这让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曹操大为恼火,并决心要杀了他,而这诛九族的罪名竟还是孔融自己送给曹操的。
上文说过,孔融喜饮酒,一次酒后,原本以孝子而闻名的孔融竟说出了“父之于子,当有何意”这样大不孝的话,曹操闻言当即便给他按了个不孝的罪名,再加上他“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数罪并罚,竟是盼了诛九族的大罪。
面对死期将至,孔融虽自己并不害怕准备坦然赴死,但终究还是念及稚子无辜,向曹操请求放过自己的两个孩子。原本孔融被抓时,他两个孩子还在一边旁若无人地玩耍,也正是这样,大家都认为到底还是孩子,还不知家中发生的变故,就连曹操都准备放了他们。
可是,当别人问及孔融的大儿子时,他说出的八个字,却成为了千古名句,也成了他们兄弟二人的催命符,这八个字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年仅九岁,便能说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话,让曹操感觉到了一丝不安,于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曹操将孔融的这两个小儿子也一并送上了刑场。
“不忠、不孝、不义”是孔融人生的终点,想来这样的评价一定不是孔融想要的,但是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历史和评价终究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虽然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孔融自己的恃才傲物,不知变通,既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连累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