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孝庄太后病重。临终前,她紧紧抓住女儿阿图的手。康熙知道她的担心:“祖母放心,朕定会照顾好姑母,让她颐养天年!”孝庄了却心事,终于安心地走了。
康熙嘴里说的“姑母”指的是孝庄文皇后的女儿爱新觉罗·阿图,也是顺治帝的同胞姐姐,被顺治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她受母亲影响,有一定政治头脑和实干精神,这在清朝公主中是少见的。
阿图公主12岁就被皇太极指婚嫁给索尔哈,联姻漠北喀尔喀蒙古部落,结果第二年索尔哈就死了。
当时已是太后的孝庄担心年幼失夫的女儿,于是重新将她接回了宫里。
在清朝,皇室及宗室女性的婚配权都在皇帝那里,而联姻是清朝皇帝笼络蒙古各部落的惯用手段。通过数代人的满蒙联姻,蒙古各部落与爱新觉罗氏保持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17岁,阿图被弟弟顺治帝指婚嫁给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说是顺治指婚,其实是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思,当时顺治并未亲政。
顺治从小就和这个姐姐关系比较好,在他和母亲孝庄关系紧张的时候,都是阿图公主从中调和,他其实是舍不得阿图远嫁的。
阿图公主身上原本就有一半的蒙古族的草原血统,她的母亲孝庄就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
到了巴林部落的阿图公主,就像一棵强有生命的树苗移栽到肥沃的土地上,迅速的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阿图公主是孝庄太后最钟爱的女儿,她的陪嫁不仅有大量的金银,还有中原300名各行各业的手艺匠人和博罗河屯500顷土地。
这300匠人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他们烧砖、建房、种植、行医,很大程度将中原的文明带入了巴林,为巴林的繁荣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促进了草原与中原地区文化、经济间的交流发展。
色布腾虽然之前已经有妻有子,但是对阿图公主也很宠爱,夫妻感情深厚。阿图公主不但为色布腾一连生了四个儿子,还夫唱妇随的造福着巴林百姓。
阿图公主到了巴林后,经常跟着色布腾去各地巡视,体察民间疾苦。
在巡访过程中,她发现西拉木伦河几乎每年都会发洪水,每到那时,舟船不能通行,运输中断,河两岸无法来往,严重影响周边居边生活、生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图公主与色布腾商量在河上建一座桥。
色布腾其实早就有这想法,苦于没有建桥的工艺与工匠,现在好了,公主带来的匠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色布腾就将整件事交给阿图公主负责。
阿图公主亲自与工匠们一起勘察地形,为建桥选择合适的位置。最后在西拉木伦河上建起了一座双孔石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每年洪水带来的问题。
不愧是大清朝的公主,连建桥的费用,都是从自己的陪嫁里出的。这样一来,整座桥,也可以算是阿图公主送给巴林子民的礼物了,为了感恩于公主,人们给这座桥命名“公主桥”。
由于阿图公主性情温良,体恤百姓,在巴林的几十年里为人民做了无数的惠民之事,巴林的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公主妈妈”,而世人也给了她另一个称号“巴林公主”。
阿图公主在巴林的良好公众形象也给色布腾加分不少,使他在部落更有威望,色布腾对她自然是更加的敬重宠爱。
只是天若有情天易老,康熙十二年,色布腾去世,42岁的阿图公主再次守寡。
还没有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阿图公主就接到京城传来的消息,孝庄太后病重。康熙帝深知奶奶与阿图姑母感情最深,于是派人到巴林接阿图公主回京,看望重病的孝庄。
见到最爱的女儿,老太太的病就好了一半,她感叹女儿的命运太坎坷,嫁两任丈夫都死得这么早。
阿图公主陪伴了孝庄太后一段时间后,见老太太病情好转,她也想念巴林,想念她的孩子们,于是辞别母亲,又回巴林去了。
巴林对阿图公主来说已经是她的家了,在之后的十五年里,阿图公主经常回京城来,陪母亲住上一段时间,再回巴林去。
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有女儿陪伴,有争气的孙儿治理天下,还有一生的知己苏麻喇姑在身边。
孝庄过世后,阿图公主留京服丧。直到三年后,她的嫡孙乌尔衮,迎娶康熙的荣宪公主,她才脱下丧服回到巴林。
虽然丈夫早逝,但此时的阿图公主也是儿孙满堂,京城的皇帝侄儿时不时的就派人来接她回去小住,也算是颐养天年了。
1700年,68岁的阿图公主在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