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郭子仪征战归来,唐代宗尴尬发现,郭子仪已经位高权重,赏无可赏了。郭子仪主动请赏:“臣已经厌烦家中小妾,请陛下再赐臣几个绝色为妾。”
764年正月时,郭子仪受命镇守奉天,应对叛乱主谋仆固怀恩反唐大军。
他深知仆固怀恩有勇无谋,遂利用计谋大挫其将士锐气,逼得对方不得不全线撤退,此役郭子仪顺利凯旋。
同年,仆固怀恩又引诱吐蕃、回纥军队进军直逼奉天。
郭子仪十分了解敌军内情,他在回纥军中颇有威望,且有军中部下受他恩惠,他凭着这一点坚守前线,加之他的部下取得了多次胜利,成功解决了这次危机。
当时唐代宗为了表彰他的军功,九月战役有所进展时封他为太尉,但被郭子仪辞去。
十二月时,唐代宗又想进封郭子仪为尚书令。
但是郭子仪接到皇帝的命令,却再次请求辞去尚书令这个职位。
为什么郭子仪会拒绝封赏呢?
这次郭子仪三次上奏,说明了自己的原因:
一,尚书令这个职位早就废了,重新为老臣设立,看起来无可厚非,但一定会招致非议。
二,郭子仪自认为自己又参朝政,又拿兵权,力不从心,恐难胜任。
三,军中争夺名利的人太多,常常一人兼多职,他不能带头影响军队纪律。
本来唐代宗对于郭子仪的拒绝多有埋怨,细看郭老陈表的原因,才知这位老臣不受这个封赏,反而更能维护朝堂纲纪。
唐代宗十分无奈,论军功,总没有不赏的道理。
郭子仪这时欣然主动请赏,说,我说想要美女钱财。
唐代宗没办法,因而收回成命,赏赐了郭子仪几名美人与侍从,一批车服、帷帐、珍玩等等。
细看郭子仪上奏时列出的原因,已经不难看出,虽然郭子仪受赏是理所当然,但朝野内对于郭子仪的非议恐怕并不罕见,且朝中军队纪律管理有所欠缺。
原来,彼时在中唐时,朝中纲纪混乱,内外忧患不断,唐朝已有由盛转衰之势。
平定叛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去大才将帅外,恐怕也无人可以胜任。
乍一看,立下大功却拒绝封赏,接受一些美女钱财是他的谦逊,甚至是他的幽默与“俗气”,但实际上是郭子仪本人对局势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把控,更有自己的操守。
在唐代宗面前,说郭子仪功高盖主一点都不为过。
从玄宗到德宗到代宗,郭子仪战功显赫,其中不少还是历史名功。
在唐德宗眼里,郭子仪就已经是“四朝柱石,功高千古”。
然而经历几代皇帝更替之后,权力中心对于此等重臣往往难以抱有绝对的信任。
加上当时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权力逐渐增大。
后来宦官们甚至直接干涉朝政。在当时好几位军功重臣几乎都因宦官干涉,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
此次764年打败的仆固怀恩,曾经也是玄宗时与郭子仪一起参与破敌战役的有功之将,763年,因受朝中宦臣猜忌,被搅致进走投无路的局面中,才被逼谋反。
这时的大将李光弼已经被夺权,来瑱因得罪宦官被杀。
于郭子仪本人而言,唐肃宗时,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收回了郭子仪的兵权,唐代宗即位时,宦官程元振在唐代宗面前多次利剑诬陷郭子仪,唐代宗一度罢免了郭子仪的元帅之职。
764年时的朝中光景,已经很不容乐观。
宦官作乱,已经明显影响朝中重大军事决策的方向与进展。
赏得再多,又哪里能完全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呢?
面对自己曾经的军中亲信的经历,命运二字先得尤为轻薄。
但是郭子仪在当时乱世仍然得以保全自身与全局,当尽高官,晚年无数荣誉,生活极尽奢华。
他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
历史材料里记录,在他漫长的军政旅途中,皇帝有召必应,有命必从,真正做到了忠心为国,忠心为君。
除去平定仆固怀恩的叛乱,他主领收复过长安与洛阳,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更凭着威望与军事才能,稳定了当时的政局。
郭子仪的人格经得起推敲。
被代宗收回兵权后,郭子仪起初并没有急着上谏,而是用肃宗赐的一千多诏书等向代宗表明自己的忠诚。
他被人掘祖坟,朝内皆怀疑是宦官故意作乱,他仍谦表是自己军队管理不足,破坏了他人坟墓遭来的报应。
在军中,他深受爱戴,又不失威望。
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因他的政治眼光与全面的大局观念而更显光辉。
为人低调,虽看起来是局势所迫,其实是唯一优选之路。
我们尚且不知郭子仪是否真有如此耽于美色与财宝,从他对于朝野局势与君臣关系的理解与拿捏来看,他当是一个善于审度全局,有勇有谋,却又知足常乐的人。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中,著名史臣裴垍对郭子仪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在朝野中起起伏伏,郭子仪早已明白了处世之学,为将之道。
他不以小气度揣测他人,始终把持好言行的侧重点,坚持为人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