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58 更新时间:2024/1/21 10:58:08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让路人搬木头赏黄金是成语“立木为信”的源起。战国初期,秦国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商鞅由卫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成语“立木为信”由此而来: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所以不应该说是古代君为了确立诚信,让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君主不信听谗言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

  • 古代纳谏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五个纳谏成功事例和五个纳谏失败事例。一、纳谏成功的:1、唐太宗纳魏征谏言,开创了贞观之治。2、吴王阖闾采纳了孙武军事上弱楚疲楚的建议,使楚军疲于奔命,为日后阖闾破楚入郢奠定了基础。3、越王勾践在走投无路之时采纳范蠡文种之建议,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灭亡吴国。4、秦穆公采纳戎人由余的建议,拓地千里,攻灭

  •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治国的君主?的君主在他们身上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周穆王,汉代文帝景帝,隋文帝,唐太宗,唐德宗,唐宪宗,唐宣宗(不是玄宗,是唐朝中晚期的皇上),后唐明宗,周世宗柴荣,楚武穆王马殷,宋太祖,宋真宗,清康熙雍正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

  • 中国皇帝的行为中有哪些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

  • 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夺得皇帝宝座用时最短的帝王是谁?有何惊人特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白手起家”就是指原来基础条件没有或者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创就一番事业,中国古代白手起家的皇帝也有不少,我觉得以下十位应该是白手起家的皇帝,对比一下就知道谁用时最短了。对比一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对比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登上帝位的时间。一、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9年10月,已经48

  • 古代善于纳谏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周文王康熙乾隆雍正武则天还有战国时期战国时最多有许多善于纳谏的君王.举例: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

  • 古代哪个君王对历史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他对古代中国政治开创性的贡献,以及他本人对后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上面。“千古一帝”可不是吃素的!光凭这一点就力压众多古代君王了。秦始皇所率领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了诸夏,在政治上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对当时来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之间

  • 纳谏有风险,有哪些关于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

  • 有关帝王识才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帝王识才子故事: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

  • 关于古代帝王因有耐心而成就霸业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最典型隋炀帝,自信过剩,野心超过国家力量所能承担的极限。接着崇祯皇帝,过于多疑,刚愎自用。毛老组因为脱离群众而坚持了不切国家需要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