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030 更新时间:2024/1/23 16:53:20

1、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2、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4、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5、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与魏征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扩展资料: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丹钱帕著《纳谏》,为领导和董事会提供建议:CEO的更替、持续有效的经营改进和文化变革,以及企业高层如何执行新的战略。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人封建迷信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的,我就先说一件事吧,西汉的一件大事“巫蛊事件”,汉武帝因为巫蛊事件赐卫子夫死,又逼死了太子,后来又后悔终生。另外古人也很迷信算卦的,有时出去打仗前也要先算一卦的。有一些历史传说,总是故弄玄虚,不过也有少数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满室霞光。魏文帝曹丕出生时,有青色的云彩在房屋上空缭

  • 历史上君王大将因谦虚最终成功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百姓能让君王覆灭勾践:卧薪尝胆这个很出名应该都知道给阖闾尝粪便有没有疾病被放走后卧薪尝胆最后让吴国在地球上消失了忽必烈也就是成吉思汗:小时候胆小总让周围人欺负后来终于狠下心来谦虚好学带兵打仗疆域地跨欧亚非历史上最大的中国!!差点把日本岛铲平!朱元璋周文王:看见姜子牙不用

  • 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神鬼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柏鉴昔为轩辕皇帝大帅,征伐蚩尤,曾有勋功;不幸殛死北海,捐躯报国,忠荩可嘉!一向沉沦,冤尤可悯。幸遇姜尚封神,守台功茂,特赐宝,慰尔忠魂。今敕封尔为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之职。尔其钦哉!”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黄天化以青年尽忠报国,下山首建大功,救父尤为孝养;未享荣封,捐

  •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他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的一位新霸主。楚庄王即位之初,晋国就趁着楚国国丧期间,与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等七个国家重新订立盟约,新上任的楚庄王这个时候并没有去跟晋国一较高低,而是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连续三年不理朝政,下令:凡敢前来

  • 中国敬业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他用了13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

  •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道士究竟说了什么,吓得他终生不敢见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就是嘉靖皇帝了,因为道士说了句“二龙不相见”,吓得他终身不敢见自己的儿子,古代的君王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迷信的,但是要说最迷信那就是非嘉靖皇帝莫属了,嘉靖皇帝本来是一个藩王,但是由于他的兄长,也就是明武宗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由他来接替皇位了。在他接替皇位之后一直也没有子嗣,这也让他很是烦

  • 明朝皇帝虚心纳谏的故事有哪些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虚心纳谏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在军事指导上和一些政治方面的观点上做出了很好的选择,我国历史上李世民的观点我们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他的卓越和聪慧。在李世明执政期间,虚心纳谏是采取了一些都是以民为本的事情,和休养生息等等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事实可以很好的对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有所提高

  • 汉文帝节俭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文学家吴《五总志》上有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的记载。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

  • 虚心纳谏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 关于君王善于纳谏实现国家大治的小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