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696 更新时间:2023/12/30 15:33:37

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的故事。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他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一位新霸主。

楚庄王即位之初,晋国就趁着楚国国丧期间,与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等七个国家重新订立盟约,新上任的楚庄王这个时候并没有去跟晋国一较高低,而是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连续三年不理朝政,下令:凡敢前来劝谏者,死!

有一个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的大夫进见楚王,冒死前来进谏,楚王当时正拿着一只鹿腿在啃,醉醺醺的问五举:大夫你来这里,是想跟我一块喝酒呢,还是来欣赏歌舞呢?

伍举说: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

楚王说:说来听听。

伍举说:听说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一个什么鸟?

楚王听出了伍举是来劝谏的,笑着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楚王依然如故,天天还是纵情酒色,既不“飞”也不“鸣”,有一个叫苏从的大夫也来劝谏,他到了宫内,见到楚王就大哭,楚王不解,问他:大夫何故如何伤心?

苏从答:我一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伤心,二为楚国就快要灭亡了,所以伤心。

楚王问:你怎能就死了呢?而楚国又怎么会灭了呢?

苏从答:我想劝你,可是你曾下令,劝谏者死。而大王你整日纵情酒色,不理朝政,难道不是亡国的前兆吗?

楚王怒:你既然知道劝谏者死,又为何来劝我,难道你当真不怕死吗?

苏从答:如果我死了,以忠传天下,而你就要成为亡国之君了,我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楚王说:大夫的话就是忠言,我必定会按先生的话来做。

接着,楚王一改往日作风,罢免了一批无能结私心之辈,提拔了像苏从、伍举这样的忠臣。

就这样,楚庄王在孙叔敖、伍举等人的辅佐之下,楚国国力迅速得以提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很快就坐上了霸主的宝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敬业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他用了13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

  •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道士究竟说了什么,吓得他终生不敢见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就是嘉靖皇帝了,因为道士说了句“二龙不相见”,吓得他终身不敢见自己的儿子,古代的君王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迷信的,但是要说最迷信那就是非嘉靖皇帝莫属了,嘉靖皇帝本来是一个藩王,但是由于他的兄长,也就是明武宗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由他来接替皇位了。在他接替皇位之后一直也没有子嗣,这也让他很是烦

  • 明朝皇帝虚心纳谏的故事有哪些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虚心纳谏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在军事指导上和一些政治方面的观点上做出了很好的选择,我国历史上李世民的观点我们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他的卓越和聪慧。在李世明执政期间,虚心纳谏是采取了一些都是以民为本的事情,和休养生息等等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事实可以很好的对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有所提高

  • 汉文帝节俭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文学家吴《五总志》上有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的记载。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

  • 虚心纳谏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 关于君王善于纳谏实现国家大治的小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

  • 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招贤纳士”,指的是招收和接纳有德、有才、贤能的人。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从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招纳贤士的方法是一“卑身,”二“厚币”,也就是说第一要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要以高规格的礼遇打动人才;第二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实惠。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君主无一不重视

  • 请举出古代皇帝会用人和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例子各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

  • 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

  • 君主不信听谗言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