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君王善于纳谏实现国家大治的小故事【不超过80字】

关于君王善于纳谏实现国家大治的小故事【不超过80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13 更新时间:2024/1/19 3:09:46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后,新兴地主阶级在齐国就完全掌握了政权。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为了和其他六争夺天下,田氏取得政权以后也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使齐国出现了中洒的局面。其中最有作为的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叫田齐,是田和的孙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闻名诸侯,齐国的中兴,也正是齐威王通过广泛纳谏,采群策进行改革而实现的。据说齐威王即位后的前9年,只是吃喝、玩、氏,根本不理国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在这9年中,韩、赵、魏、鲁等各国时常攻打齐国。齐国经常打败伏,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国家的这种困境,齐威王也好像心安理得,置之不问。不过知情的人都看到齐威王并不是平庸之辈,关键的问题是怎么使他振作起来。当时,齐国有个大臣叫淳于髡,他人生得很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风趣,他每次出使诸侯国,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是齐国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齐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乱,国势危急,心中十分着急。但又怕得罪君主,于是便用隐语进谏。他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家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齐威王立刻意识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比喻自己,说他呆在宫迁里,百事不管,毫无作为。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从此就开始振作起来。淳于髡还劝齐威王不要通夜喝酒,并以自己亲身体会说明:“酒极则乱,乐极则悲。”齐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齐威王纳谏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邹忌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看到齐威王的所作所为,也很想劝谏他振作起来。但作为邹忌当时的身份就连见到齐威王都不可能,又怎么能向他进谏呢?他听说齐威王喜欢听音乐,就想出了一条计策。有一天,他抱着一架琴进宫求见齐威王。他说他是本国人,叫邹忌,是个琴师,听说国王爱听音乐,特来拜见。那天齐威王正无事,感到很无聊,捉说来了一个琴师,心中高兴,就赶忙令人传话让他快进来。邹忌拜见齐威王之后,就坐下调着弦儿好像要弹的样子,可是两只手搁在琴上不动。齐威王挺纳闷地问他,说:“你调了弦儿,怎么不弹呢?”邹忌还是不弹却说:“我不只会弹琴。还知道弹琴的道理。”齐威王虽说能弹琴,可是不懂得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就叫他细细讲讲。邹忌从伏栖氏作琴讲起,一直谈到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讲越玄。齐威王些听得懂,有些听不懂。可是说了这些个空空洞洞的闲篇有什么用呢?齐威王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就没好气地说:“你说得挺好,挺对,可是你为什么不弹给我听听呢?”邹忌听了齐威王这话,就正色说道:“大王瞧我拿着琴不弹,有点不乐意了吧?怪不得齐国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9年来没弹过一回,都有点不乐意呢!”齐威王这才恍然大悟,就赶忙站起来,“原来先生是拿弹琴来劝我,我明白了。”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邹忌谈论起国家大事来。邹忌劝他重用有才能的人,增加生产,节省财物,训练兵马,好建立霸业。齐威王自称要发扬他父亲桓侯午的业绩,远的要祖述黄帝的不光辉,近的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后来齐国中兴,从而成为东方强国。最善于纳谏的皇帝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纣一样的下常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招贤纳士”,指的是招收和接纳有德、有才、贤能的人。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从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招纳贤士的方法是一“卑身,”二“厚币”,也就是说第一要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要以高规格的礼遇打动人才;第二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实惠。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君主无一不重视

  • 请举出古代皇帝会用人和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例子各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

  • 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

  • 君主不信听谗言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

  • 古代纳谏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五个纳谏成功事例和五个纳谏失败事例。一、纳谏成功的:1、唐太宗纳魏征谏言,开创了贞观之治。2、吴王阖闾采纳了孙武军事上弱楚疲楚的建议,使楚军疲于奔命,为日后阖闾破楚入郢奠定了基础。3、越王勾践在走投无路之时采纳范蠡文种之建议,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灭亡吴国。4、秦穆公采纳戎人由余的建议,拓地千里,攻灭

  •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治国的君主?的君主在他们身上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周穆王,汉代文帝景帝,隋文帝,唐太宗,唐德宗,唐宪宗,唐宣宗(不是玄宗,是唐朝中晚期的皇上),后唐明宗,周世宗柴荣,楚武穆王马殷,宋太祖,宋真宗,清康熙雍正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

  • 中国皇帝的行为中有哪些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

  • 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夺得皇帝宝座用时最短的帝王是谁?有何惊人特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白手起家”就是指原来基础条件没有或者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创就一番事业,中国古代白手起家的皇帝也有不少,我觉得以下十位应该是白手起家的皇帝,对比一下就知道谁用时最短了。对比一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对比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登上帝位的时间。一、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9年10月,已经48

  • 古代善于纳谏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周文王康熙乾隆雍正武则天还有战国时期战国时最多有许多善于纳谏的君王.举例: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

  • 古代哪个君王对历史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他对古代中国政治开创性的贡献,以及他本人对后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上面。“千古一帝”可不是吃素的!光凭这一点就力压众多古代君王了。秦始皇所率领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了诸夏,在政治上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对当时来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