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绝缨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王问鼎”说的都是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班师回朝,在宫内大摆筵席。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让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扯了下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古代头盔上面有两条樱的是什么年代
楼主说的在戏曲中常见,历史上可能有相似的在中国戏曲界统称为“翎子”的物品,是一种在某些人物角色的头盔上所要插戴的装饰物雉鸡的尾羽。在中国山西的一种地方戏蒲剧中,有一种特技叫做翎子功。就是用这种装饰物配合身法动作,来完成的一种特殊表演技巧。古时候的官员官帽上佩戴的就是翎毛,并由翎毛能看出等级高低的。①清代官吏礼帽上装饰的表示品级的翎毛。(不是楼主说的)②戏曲中武将帽子上所插的雉尾。(楼主说的)③春秋战国时期武将头盔上所插的野鸡翎。(估计不像楼主说的)戴翎子的有这几种人物:第一种是英俊、雄武的青年将帅。如吕布、周瑜、杨宗保、杨再兴等。第二种是一些刚健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例如穆桂英、樊梨花、刘金定、扈三娘一类的角色。第三种是汉族以外的所谓番王番将。例如《七擒孟获》里的孟获,《挑华车》里的金兀术等。第四种是古代的起义首领或草莽英雄,俗称山寨大王的。例如《瓦岗寨》里的程咬金,《战太平》里的陈友谅,水浒戏里的宋江、卢俊义以及《连环套》里的窦尔敦等。第五种是神仙、妖魔鬼怪。比如《金钱豹》里的豹子精,《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泗州城》里的水母以及《闹天宫》里的巨灵神等,这可以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第六种是属于非正统王朝的一些武将。比如曹操、孙权,不被民间看作正统,他们手下的将官比如《定军山》里夏侯渊,《走麦城》里的吕蒙都戴翎子。第七种是很特别的戏里的刽子手。如《六月雪》里法场的刽子手。还有草鸡大王(不是真正起义的领袖,而是站山为王祸害百姓)。只插一根翎子。这是一种含有贬义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