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06 更新时间:2023/12/25 5:34:29

秦王赢政果断镇压叛乱之后,又采取铁腕手段连杀27名为赵姬赵太后力谏的大臣,顿时震撼到整个朝野,令宗室的族人和外臣来客们一时还真不敢乱做动作,全朝人心浮动。

那么赢政连杀27名大臣的企图又是什么呢?他为何赦免了第28个劝谏的人?

话说秦国经历了之乱以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势力和各位外来的臣子都得到了重用掌握了实权,反而宗室的王族们却只得了独具空名的爵位。

于是宗室对失势的吕氏一族以及外臣们施加了强有力的压力,把吕不韦的儿子逼急了,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吕氏门客们想出了劝谏大王迎回以前淫乱后宫的赵姬赵太后,从而出现了秦王连杀27名大臣的场面。

秦王为何要连杀27名大臣呢?他的企图是什么?如果想要了解秦王的企图就必须先要了解他当时和的心理状态。

秦王对待母后赵姬的心里

首先,自己的母后赵姬与淫乱偷偷地生了两个儿子是铁的事实,这本就是王室的耻辱,有道是你不尊重我,我为何要尊重你呢?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但理就是这个理。

其次,赵姬和吕不韦两人联手把持朝政十多年,这让秦王赢政很是压抑,很是憋屈,这个时候大臣们再要求他把赵太后迎回来,他心里肯定会想:难道这些大臣们又要支持赵太后和吕不韦联手执政来祸害朝廷吗?

最后,赵姬赵太后为了一个男人竟然支持他叛乱,要杀自己另立新王,她心里还有他这个儿子吗?如果不是他果断地镇压,现在还有他的小命在吗?难道还让她再来一次另立新王?

秦王对待吕不韦时心理

所想在秦王嬴政的心里面,其实也是很肯定吕不韦对秦国所做出的贡献的,对他有着一股尊敬,但同时正因为吕不韦能力强,把持朝廷多年,势力根深蒂固,很有威望,所有吕不韦又让他感到有些害怕。

现在这些劝谏的大臣几乎全都是吕不韦的门下,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吕不韦能东山再起,如果如了他们的意,那自己以后岂不是危险了?自己在他们面前还有威望吗?

更何况在平定叛乱之后,他还特意下命令说为太后力谏者,杀无赦,现在这些大臣这样做,明显是无视自己的昭令,明显是在挑战自己的威望,不杀他们岂能立信立威?

再说宗室王族的那些人都在对他没有判吕不韦罪而感到不满,都在对他重用外臣感到很气愤,那么现在这些外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挑战他的底线,又想让太后和吕不韦东山再起,此时不杀他们,更待何时?

于是秦王嬴政为了秦国的尊严,为了封住宗室的口,为了自己那不容挑战的威严,为了稳住自己刚掌握的政权,他必须得杀了这些为太后劝谏的大臣们,以正天威。

向所有人表明他才是秦国的王,他的威严是不容挑战的,同时他还向大家表明他有着自己主见和底线。

但是秦王赢政又为何赦免了第28个劝谏的人呢?在电视剧当中,并没有体现出这第28个劝谏人,那么这个究竟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茅焦,本是齐国来的外臣,性格非常直爽而且胆量大,当时他明知已经有27个人死在了自己面前,他还是要为了赵太后直言面见秦王赢政。

赢政也明明知他是为自己的母后来劝谏的,因此他是提前拔出了自己的秦王剑架好了油锅来接见茅焦的,同时他也很好奇,所以问茅焦说你不知我已杀了27名大臣了吗?

茅焦说我知天上有28星宿,这次来就足凑足那第28位的,显然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力谏的,因此他直言秦王杀死了自己的假父(),摔死了两个弟弟,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是不孝不义,天下人都会惧他,失去了民心,这与商纣王有何区别?对一统天下不利啊(大概意思),说完就脱完衣服等着赢政来杀。

然而当时秦王听了他的言论之后,马上放下手中的剑走下了台阶亲自去扶起茅焦,感谢他点醒了自己,进而决定迎回太后赵姬。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秦王赢政为巩固自己的政权立威杀了27名大臣,他自心里也很痛,也明白会引起朝廷的人心浮动,但是他又不能承自己太残忍,也不能说自己错了。

试想一下,一个能一统天下的霸主他会是一个糊涂的昏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就算他错了,他也要硬撑着,因为这事关他的威严。

所以当他杀了27名大臣以后,他也知道决不能再开杀戒了,不然就会寒了各大臣们的心,那么谁又来辅助自己一统天下呢?

更何况如果自己没有孝心的话也得不到全天下百姓的拥戴,那又何谈说统一六国呢。

因此,他见到茅焦来劝谏自己时就借驴下坡了,不但没有杀害他,反而接受了他劝谏接回太后,及时地挽回了的自己声誉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心,得到了各大臣们的支持,从而整装待发统一六国。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巧言相劝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2,魏征直谏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

  • 历史上谁是最会用兵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历史上最会用兵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成吉思汗。而我认为是汉高祖刘邦。帝王在初创的时候,要面临两个战争,一个是现实中的排兵布阵,两军对垒,攻城掠地,拓疆扩土。另一个战场就是谋略上的战场,如何用人,使人尽其才,将尽其能,形成合力,攻无不胜,战必克之,而刘邦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刘邦雄才大略

  •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是三国之一的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昭烈皇帝,前后在位3年。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平定益州;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击破曹操大军,然后进位汉中王。在两年之后的221年,群臣在成都上表劝说汉中王刘备称帝。当时,曹丕已经篡汉自立,而刘备为报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于是也在成都即皇帝

  •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就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治国才能。他对隋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情景心有余悸,所以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充分认识到要以民为本,不能过分压榨百姓。他采取了减轻税赋,发展生产,保持物价低平,治安状况良好。唐太宗李世民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他要

  • 古代痴情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十大痴情帝王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知。阿宏的养母(就是那个淫荡的冯太后)在世的时候,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小姐,于是把她娶到宫里。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小姐,没隔多久,就以冯小姐得病为由,把小姐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阿宏斗不过太后,就忍了

  • 中国古代十大痴情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知。阿宏的养母(就是那个淫荡的冯太后)在世的时候,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小姐,于是把她娶到宫里。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小姐,没隔多久,就以冯小姐得病为由,把小姐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阿宏斗不过太后,就忍了下来。三年之后,冯太后

  • 中国古代最凄惨的十个爱情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梁山伯和祝英台,鱼玄机和温庭筠,高阳公主和辨机和尚,唐太宗和杨贵妃,项羽和虞姬,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康熙和赫舍里皇后,小周后,其余不知NO.1胤康熙帝第二子,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一生被废两次,精神几近崩溃,最后还是没有当成皇帝,第一名当之无愧。NO.2刘据汉武帝与卫子夫所生,嫡长子刘据从小就被立为太

  • 古代对名字有很大的避忌,而明朝帝王姓朱,“猪”与其同音,那明朝的猪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朱元璋姓朱与“猪”谐音,朱元璋为了避自己名字的讳,就直接把猪改称为“豕”或者“彘”。这样一来,明朝的老百姓们就不会因为吃了猪肉或杀了猪就被判造反罪,从而可以放心地杀猪或者是吃猪肉了。避讳其实是古时封建主义制度的一种体现,是君主们为了体现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别而搞出来的制度。这个制度执行起来非常严格,

  • 谁能给我一个古代皇帝与妃子的凄美爱情故事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故剑情深,南园遗爱得典故不知道的可以略微查一下,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最浪漫的事情。汉宣帝刘询,皇帝里最早的情书,够浪漫吧,开局美好,结尾残酷,算得上凄美爱情的典故了

  • 有什么凄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苏秦列传》和《庄子盗跖》中,都讲了“尾生抱柱”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尾生的青年,与他心仪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因故未能赴约。后来天降大雨,河中涨起了洪水,而他仍恪守信约,坚持不走,抱着桥中石柱,直至溺死。水退后,姑娘匆匆赶来,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也殉情而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