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也好,功高震主也罢,历史上此类事情太多。全都牵涉到声望、地位、话语权、决策权等等实际问题。我个人认为,郭子仪算是功高震主的典型人物。
安史之乱,京都沦陷,唐明皇欲避难成都,至马嵬坡,军事哗变(公元756年6月14),杨妃被缢死,杨国忠父子被乱兵砍死。太子李亨至宁夏灵武,以郭子仪朔方军为基,抗击安史叛军。
七月中旬,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臣的提议下,太子李亨登基,号称唐肃宗,加封唐明皇为太上皇。
其后,因抗击安史叛军屡立战功,收复长安,再造江山社稷,郭子仪成为唐朝中兴的第一名将,其后被封为汾阳王。其儿子郭暧也尚了公主。根据历史改编的剧本《打金枝》,虽然主题思想是通过生活琐事来歌颂赞美君臣之间的互谅互让,但也难免透出几分功高震主的信息。
唐代宗李豫(公元727-779)称帝前为广平王,与郭子仪(公元697-781)一起抗击叛军,收复长安。
郭子仪花甲寿寿时,子孙满堂,竞相拜寿,唯有升平公主不到。驸马郭暧生气,责怪公主,两人争吵,其后摩擦升级,郭暧打了公主这就是著名的《打金枝》。
打金枝之后,郭子仪将儿子郭暧捆绑,亲自谢罪。代宗李豫反而劝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儿女琐屑事,何必问”?郭子仪乃安,父子再拜谢恩而退。
剧本很好,君臣团结,互谅互让,顾全大局,成全君臣之义。
不过事实上,郭子仪当时功劳太大,引起了忌讳。最典型的就是759年的邺城大战,唐军13万将叛军包围在安阳,后来兵力增加到20万,本可一举消灭叛军。但唐肃宗担心,如果郭子仪再立大功,就没法封赏。于是军中不设主帅,由宦官鱼朝恩做观军容使,统一调度。这样,将叛军消灭,功劳首先记在鱼朝恩身上,郭子仪的封赏就不用担心了。
然而,由于不设主帅,缺乏统一指挥,军心涣散。加上宦官监军,士气萎靡。结果,久拖不决,最后在一个大风天,叛军外援赶到,里应外合,反而打得唐军惨败,致令叛军再度猖獗。
诗圣杜甫也因此而离乡背井,漂泊西南,在成都写了《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竭忠报效的历史典故,委婉劝说一时迷糊的唐肃宗:要相信大臣,合力平叛。
同时,唐代宗李豫也有曾用宦官监军,对于平叛相当不利。《打金枝》的历史故事剧编写,大概也有同样的用意期待君臣携手同心,彻底平定叛乱。
个人愚见,是否如此,敬请博友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