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为了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可谓处心积虑,最终“以渔钓奸周西伯”,从一个上门女婿、一个小贩、一介屠夫逆袭成为千古贤相,确有一段传奇故事。
姜子牙又称吕尚,姜是姓,吕是氏,字子牙,他本来是商朝吕国国君的后代,后来家族衰落,成为庶民。年轻时,子牙为生活所迫,被一个老妇人招为上门女婿,每天干各种活儿,还被人看不起,最后还被赶出家门。
后来,子牙跑到商朝都城朝歌附近谋生,当过小贩,做过帮工,还做过旅店迎客的“舍人”,收入微薄,难以为生。于是,他决定到朝歌去闯一闯。在朝歌城内,他开始仍当小贩,后来又转行为杀猪宰羊的屠夫。正是在当屠夫期间,子牙第一次遇见了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当位列商朝三公的西伯昌视察朝歌市场时,子牙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制造大的动静吸引西伯昌来到他的摊位。经过交流,西伯昌觉得这位屠夫谈吐不凡,但由于市场人多眼杂,不便深入交谈,便匆忙告别。而在朝歌期间,子牙与归附西伯昌的贤士散宜生、闳夭、南宫括等人也有来往,算是打入了西伯昌的“朋友圈”了。
到年近70岁的时候,子牙还毫无作为,他决定投奔周国,来到了周国都城郊外的渭水边,在西伯昌经常打猎的地方垂钓。有一天,西伯昌出猎前占卜自己的收获,结果显示“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之辅”。
这次,西伯昌出猎后正好遇到了曾经在朝歌市场有过一面之缘的姜子牙。两人畅谈分别后的经历和天下大势,十分投机。西伯昌最后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此就称姜子牙为太公望,请子牙乘上马车,一起回到宫中,拜子牙为“太师”,为周国最高官职。
姜子牙相继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取得天下。后被封至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国成为大国。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这话用在姜子牙身上我觉得就不适合,假如姜子牙不去想办法找寻赏识自己的伯乐,他这匹70多岁的千里马恐怕要一生庸碌老死马槽了。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