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也就是说在商代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至于起源,已不可考了
商纣王时期,箕子佐政,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里的象箸就是象牙筷子
筷子的来源
早先,筷子称为“”,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还有一种观点是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了不少骨制的短棍,以前被认为是发笄,但龙虬庄考古队的报告认为是筷子的原型。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扩展资料:
除了比较常见的竹筷、木筷外,还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则出土过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
南北朝时,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到了实力雄厚的唐代,筷子的类型更加花样百出,有金筷子、玉筷子等,十分珍贵。
商朝时,纣王喜欢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知道后,觉得十分可怕。因为象牙筷子无疑是一种十分奢侈的餐具,由此而往,说不定纣王还会喜欢上玉杯等更奢侈的物品,逐渐沉湎于铺张靡费的生活。果然,后来纣王贪图享乐,最终被武王带兵攻破都城。“象箸玉杯”的典故即与此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筷子,最初出现于商代。对于筷子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