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杨广没有道义,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瓦岗军有道义,有人帮他们。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元朝顺帝没有道义,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有道义。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
古今中外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杨广没有道义,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瓦岗军有道义,有人帮他们。
5、侵略韩国的战争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悍然发动了侵略韩国的战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很快就此事进行了是否帮助韩国恢复其原有边界的投票,结果以1票(苏联)弃权、1票(南斯拉夫)反对、13票赞成的结果组建了联合国军,马上约20个国家出兵支援韩国,最终打败了金日成及其帮凶,恢复了战前的三八线边界,金日成及其帮凶流氓政府终于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死了数以百万计的独裁者的炮灰。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最好例子。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得道。得道是以正义,仁义,信义得到大众的支持帮助。寡道则是违背道义,而众叛亲离,孤立无援。
楚汉争霸,项羽兵多将广,刘邦则士寡粮稀。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最后却是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只是因为鸿门宴上项羽的心慈手软吗?不是,因为项羽他不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从他帐下走了韩信又跑了范增。而刘邦则礼贤下士,笼络人心,得韩信与张良,也得了军心。入关后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得了民心。得了军心、民心便是得了人和,人和则得道,因此刘邦赢了天下。
《孙子兵法》中提到将的五德:智、信、仁、勇、严、将帅的智使他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而信与仁使他得到了军与民的拥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儒家倡导以礼治国,此句中的得道就“礼”,礼之至道便至。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以礼治国,便会得到百姓们的支持与帮助,自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而失去人民的支持就会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作者在第四段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