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魏晋两朝都提倡“以孝治国”?

为什么魏晋两朝都提倡“以孝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338 更新时间:2024/1/29 0:44:22

其实中国很多朝代都是提倡以孝治理天下,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只要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可以被推荐做官,像官职孝廉,真的很值得现在中国的社会学习

曾深陷“腊丸案”丑闻的李光地,为何仍被雍正称为“一代之完人”?

不是“腊丸案”,而是“蜡丸案”。而且“蜡丸案”并非丑闻,恰恰是李光地人生最光辉,品德最高尚的表现,也是雍正之所以称赞李光地为“一代完人”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光地塑像)

先说什么是“蜡丸案”。康熙九年,李光地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被选为翰林编修。康熙十二年当会试同考官。也就是说,李光地一直是清朝的朝廷命官。

康熙十二年五月,李光地请假南下福建看望自己的父母。他的运气不太好,一回去,就遇上耿精忠造反。同时,福建又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活动的地方。李光地知道后,赶紧带着家人,逃到山谷中藏起来。耿精忠和郑经分别写信招安李光地,但是李光地坚决回绝,而且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密折,表达自己对清政府的忠心,藏在蜡丸中,偷偷让人传给康熙,康熙深为感动。

之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丑闻”,就在于有人认为这是李光地丧失了汉人的气节。其实,一者,当时清朝已经平定天下,耿精忠等人是拥兵作乱,造成新的动荡。李光地拒绝耿精忠,并非丧失汉人气节,而是维护国家和平稳定。二者,李光地本来就是清朝的官员,他效忠清朝,也是很正常的。反而他要是投降耿精忠,投降郑经,才是失节。

而雍正后来之所以赞扬李光地为“一代完人”,还不仅仅是李光地做了这件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李光地剧照)

第一,李光地纯孝。

李光地之所以会被耿精忠、郑经招安,就在于他很孝道,回家看望父母。后来又遇上父亲去世,他在家为父亲守孝。他在福建山谷中颠沛流离的七年里,就是为了行孝道。否则的话,他就偷偷回京城任职了。

康熙二十一年,李光地请假送母亲回去。康熙二十六年,李光地又因母亲生病回去照顾。康熙二十七年,恰好孝庄文皇后去世,李光地赶紧赶回来,因延误了时间,被人弹劾。但康熙体恤他在家照顾母亲,并没有治他的罪。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母亲去世,李光地申请回乡守孝。但是康熙重用他,对他实行“夺情起复”,只同意他九个月。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李光地不贪恋官位,而始终坚持尽孝,这体现了他纯正的品质。

第二,李光地纯忠。

上面所说的“蜡丸案”,就体现了李光地最为忠心的一面。耿精忠投降后,李光地本来要回京。后来又遇到父亲去世,只得继续在家守孝。可这时候,又遇到蔡寅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组织上万人造反,攻打安溪。而李光地一边守孝,一边招募乡勇断起义军的粮草。后来,又遇上郑经派人攻打,李光地依然组织人马和郑经抗衡。

李光地回朝廷以后,又推荐施琅担任平定台湾的将领,顺利收复台湾。

(康熙画像)

李光地的同科进士陈梦雷被耿精忠俘虏,李光地秘密联系陈梦雷,和他商讨从内部反叛耿精忠的计划。如果是一般人,为了避嫌,坚决不会做这样的事。但是李光地这样做,却表现了他一心为清的这种最纯粹无私的忠心。

第三,李光地纯臣。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由于立太子的问题,让他对很多党附皇子们争储的大臣们很不满,处置了不少大臣,甚至不惜把他一生倚重的索额图处死。但是,康熙却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指责作为内阁宰相的李光地。为什么呢?

其一,李光地从来不党附哪一个皇子,也不在立储问题上多言多语。

其二,李光地在晚年的时候,不留恋官位,多次提出致仕回家。尽管康熙不同意,他依然要反复提出来。以至于康熙说出“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这样动情的话。

正因为李光地是这样一个人,康熙雍正两代皇帝才会那样高度肯定他。

(参考资料:《清史稿》)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那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李剧照古代中国,自秦汉时起,皇帝可谓“高危职业”之一。被权臣弑杀、废黜,被大臣蒙蔽,被民众推翻,……屡见不鲜,以至于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在被逼“禅位”时,发誓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连带着历代很多储君,费尽心机博取太子之位;期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防父皇、母后(父皇的其她妃嫔)、

  • 古代皇帝听小人谗言,冤枉忠臣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听信秦桧谗言,赵构杀忠良岳飞。赵构听信秦桧的谗言,为了彻底求和,尽快解救远在北国的母亲,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派魏良臣赴金国,提出议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宋高宗对金使说:“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金使回

  • 古代君王有哪些是因为听信小人之言,却不信忠臣而国破家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崇祯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听信宦官谗言,杀害了忠臣袁崇焕,后李闯王带领农民起义军杀入京城,被迫于北京梅山上吊自杀。阿斗蜀后主刘禅他听信太监黄皓之言恭手奉送江山给魏将邓艾。别的五代十国或者在南北朝宋齐梁陈里面还可以找到一点资料。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

  •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但作为不朽

  • 为何明朝人会如此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史家对海瑞盖棺定论

  • 古代帝王因听信谗言而犯错的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

  • 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你知道是谁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一共有两个,西魏废帝元钦和明孝宗弘治帝朱樘。他们都只有一个皇后而没有其他妃嫔。注意,很多人提到的隋文帝杨坚并不是,他除了独孤皇后还有其他妃嫔。首先要明确,有些人说到隋文帝杨坚,其实他并不是一夫一妻。杨坚除了独孤皇后,还有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宫人尉迟氏。尤

  • 古代有哪个君王是凭一己之力打来天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对于此题,我想可能题主原本要问的是那些是从草根到皇帝,或者说那些皇帝是没有背景,但是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加上人格魅力,迅速组建一支革命队伍,并且取得天下的吧?如果单纯说凭借一己之力就打下天下的,还真没有,不过从白手起家到打下整个江山的君主倒是不少。笔者就列举一下几位加以说明。第一位要说的便是宋

  • 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什么会大肆宣扬孝道?他们是真的为民着想还是另有所图?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自秦以后,统治者大力推行儒教,而儒教的核心就是忠孝仁义,它讲的是秩序,讲的是规距,因为只有规距统治阶级的统治才能得以序行和巩固。而孝则是人文之道,是中华民族以一贯之的伟大传承。一个孝字固化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和家庭可以说息息相关!儒家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

  • 历史上那个皇帝由于听信馋言,自己没有主见,导致国家衰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正统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