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大臣进谏及君王的事例及名言

古代大臣进谏及君王的事例及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09 更新时间:2023/12/20 19:32:05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名言)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3个善于进谏的臣子和善于纳谏的君王的事例,还有3个反例

齐威王治吏给我们的示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大夫是好官。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威王纳谏的故事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刘邦纳柬汉朝刘邦乃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听了张良的建议,向东进攻,大败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愿意,正要发火,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之后韩信甘心为他所用。楚汉相争,刘邦弱,项羽强,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深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敢于进谏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

  • 古代君王因所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面对重重谜团,考古队已经启动了的古城墙考古工作,有三处城墙正待详细解剖。遥远的春秋古都,今天的天堂苏州,两座城市究竟有何关联,如何承袭,考古终将给出科学的答案。从天鼋图腾的家族南来,到奔跑呼啸的吴人出现,从周章第一次认祖归宗,到寿梦构建吴人的国家,从挂剑君子到雄邦霸主,从兵家至圣到神,从肇建吴都到,

  • 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

  • 古代君王因受他人言语左右而错失良机的失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二世注重享乐,起义军都逼近咸阳了,所有奏报都被赵高扣下,皇帝还以为自己的江山一统,升平享乐呢还有隋炀帝,在扬州时奏报全被宇文化及扣下,根本不理会求援的事,与秦二世如出一辙。日本战国执政丰臣秀赖,本来想亲自带兵出去与德川家康一较高下,但他母亲拼命阻拦,怕他出事,结果在大阪城里龟缩不出,错失良机,国破

  • 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触龙: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淳于髡婉言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

  •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唐太宗纳谏原文:魏征唐太宗纳谏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

  • 古代君王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不胜枚举,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失了天下,听信佞臣,成了毫无权利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善于纳谏成就了“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此类事很多,结果“安史之乱”直接把自己从皇位上挤了下去,很有意思,不听逆耳言,刘邦善于纳谏获得了天下,LZ可以去读读二十四史,后期排挤忠

  • 古代君王/中外名人 因为不纳谏/不自省而造成失败的【经典名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楚军40w为坑杀项羽自负自刎李后主沉迷酒色亡国被虐杀太平天国(4天王)不自省分等级失败唐玄宗迷醉于女色亡国陪夫人又毁前半生英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自满于现有的地理知识失去麦哲伦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杜老二(各种苦逼诗人,套吧)牢骚太多仕途不顺贝多芬太傲不珍惜朋友音乐之路各种坎坷胡佛放任

  • 君主访贤,招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故事流传至

  • 我国古代进谏十分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