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75 更新时间:2023/12/20 19:32:32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3。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见,后者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为后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对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满意,不想让其流传后世,想亲自把一下关。而褚遂良并不买皇帝的账,他说:“自古以来的史家传统,就是记录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恶,作为后世的借鉴。只听说君王努力不犯过失,没有听说过要亲自观史的。”太宗问:“我要是做了不当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褚遂良说:“那是我的职责,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如实记录。”旁边的另一位大臣插话说:“即使遂良不记下来,天下人也会记住的。”太宗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就不在这件事上较真了。从此之后,他对褚遂良更为器重了。在是否征讨高丽、如何防守高昌、立谁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国家大事件,褚遂良上书数十次,大多意见被采纳。尤其是关于皇位传承的问题,关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抛开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太宗,甚至使其泪流满面,涕泗交下。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书令的重任。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内弟)到病床前,当着太子的面说:“你们忠心耿耿,我心里十分清楚。我死之后,就把皇子托付给你们二位了。就像当年汉武帝托付霍光刘备托付诸葛亮一样。太子心肠软,政事你们可为他做决断,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对太子说:“只要有他们二位在,你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后入京做了户部主事。那时,明世宗朱厚整天求神斋醮,不理朝政,许多大臣一味迎合,争着向他禀报吉祥的征兆。海瑞又了解到,过去,御史杨爵曾上疏,劝谏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结果被拷打,还做牢八年,几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后,在没有人敢上疏劝谏了。海瑞经过考虑,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给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尽心朝政,洗刷数十年积下的错误。他在奏疏的最后说:“陛下不理朝政,却急于升仙,超脱世俗,耗费精力,劳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风捉影的事,希望达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认为会一生劳苦,最终也不会有成果。现在朝中的大臣们拿着俸禄,喜好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得罪又不敢出声。臣忍不住愤恨,所以冒死上疏,愿意尽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听从。”明世宗接到奏疏,顿时火冒三丈,将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侍从说:“赶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帝边说:“听说他上书的时候,知道触犯君主应该杀头,已经买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诀别,让家童仆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专等发落呢。”明世宗愣住了。后来下诏把海瑞关进监狱。穆宗继位后海瑞才获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君王因受他人言语左右而错失良机的失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二世注重享乐,起义军都逼近咸阳了,所有奏报都被赵高扣下,皇帝还以为自己的江山一统,升平享乐呢还有隋炀帝,在扬州时奏报全被宇文化及扣下,根本不理会求援的事,与秦二世如出一辙。日本战国执政丰臣秀赖,本来想亲自带兵出去与德川家康一较高下,但他母亲拼命阻拦,怕他出事,结果在大阪城里龟缩不出,错失良机,国破

  • 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触龙: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淳于髡婉言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

  •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唐太宗纳谏原文:魏征唐太宗纳谏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

  • 古代君王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不胜枚举,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失了天下,听信佞臣,成了毫无权利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善于纳谏成就了“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此类事很多,结果“安史之乱”直接把自己从皇位上挤了下去,很有意思,不听逆耳言,刘邦善于纳谏获得了天下,LZ可以去读读二十四史,后期排挤忠

  • 古代君王/中外名人 因为不纳谏/不自省而造成失败的【经典名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楚军40w为坑杀项羽自负自刎李后主沉迷酒色亡国被虐杀太平天国(4天王)不自省分等级失败唐玄宗迷醉于女色亡国陪夫人又毁前半生英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自满于现有的地理知识失去麦哲伦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杜老二(各种苦逼诗人,套吧)牢骚太多仕途不顺贝多芬太傲不珍惜朋友音乐之路各种坎坷胡佛放任

  • 君主访贤,招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故事流传至

  • 我国古代进谏十分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

  • 古代求贤若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齐桓公五拜小臣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

  • 历史上劝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魏征和唐太宗的,这个太多了…失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俘虏越王勾践,后来要释放,吴子胥犯颜上谏,吴王不听,释放勾践回国,最终吴亡国被越所灭…

  • 有哪些古代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要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